几天之后,部分省份开始逐步恢复春节休假。直到到1980年,我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
1977年春节,文化部慰问演出团的演员耿其昌(前左一)为医护人员演唱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
70年代,群众用拖拉机装扮的彩车闹春
1978年春节,凭证购买定量供应的花生、瓜子
1978年春节,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和丰台区人民群众一起联欢
1978年春节,北京街头看电影海报的人们。
1978年春节,南京少先队员参加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活动。
70年代开始,春节拍全家福成了一种时尚。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春节期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才渐次恢复。杀年猪、“叫老人”、玩花灯、龙灯重新兴起。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大部分人家在春节期间都围着电视看电视节目,中央及各地方台已陆续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得到了较高的满足。而传统的娱乐方式如龙灯、花灯等等,开始日渐萎缩,习俗也有不少变化,守岁、挑金银水、拜五方等在城市几乎消失。
在农村里,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条件的改善流失,一些非常古老的习俗只有少数边远山区还会流行。一般来说,过了二十五。就进入年期了。不少人家就开始过年,因为如果有几弟兄分了家的,吃年饭每人一天,好请公婆父母,兄弟姐妹吃团年饭,从腊月二十六起就有人吃年饭,已有人家过二十八、二十九,不再局限于年三十。
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在购买年货。
1981年春节前夕,贵州省贵定县的农民在农村集市上赶集。
1982年春节前夕,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多年来,春节前就属这儿生意最好。一方面背地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老例儿,一方面为了讨个大『发』财源的彩,也必须从头做起。
1983年开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是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姜昆。从此,春晚成为了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成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更成了华人的年夜饭。该届春晚给人印象最深的节目就是歌曲《乡恋》,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摄影:杨绍明/新华社
1982年,北京一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转发《人民铁道》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 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由于80年代大量民工外出,自1983年起,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性”的难题,图为:1983年1月31日,春运期间,上海站客运员在候车室向顾客宣传乘车安全知识。
80年代春运时,登上火车的人。
1985年春节前夕,湖南省益阳市大桥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平均每天成交额达4万多元。这是蔬菜区一角。摄影:宁光前/新华社
1985年春节,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美国迪士尼动画人物和中国老百姓在八达岭长城合影。
吃穿之外,便是民俗。北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而逛庙会则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图为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
1985年的地坛庙会,老北京自己的茶道——龙嘴大铜壶,不过此时这壶沏的不是清茶,而是面茶或莲子糊。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摄影:蒋铎
春节穿新衣。上海南京路,春节前夕显得格外繁荣。图为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里,顾客在挑选新年新衣。摄影:杨溥涛/新华社
80年代,冰箱、洗衣机、电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图为1988年2月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
1988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
80年代,在路边放鞭炮的孩子们。
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等传媒资讯的普及,多数人将登门拜年改为电话、发信息、上网拜年。人们逐渐将在家吃团圆饭,改为上酒楼餐厅吃“年夜饭”,家人团聚,欢度除夕之夜。年三十日,城乡灯火辉煌,家家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或玩棋牌。花灯、龙灯等传统娱乐方式再次式微。
1990年春节,在陕西西安“飞机城”阎良区,每天都可见一些胸挂红花的新郎用自行车驮着新娘从大街小巷经过。那个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曾经一度成为流行的结婚方式,特别是春节这段时间,结婚的人也特别多。
1990年春节期间,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少儿放映厅举办《革命传统影片汇映周》
1991年,春节刚过,南下的民工就已如同潮水般地涌入广州火车站。图为:当时刚会走火车站厕所大排长龙的景象。
1996年北京春节前夕,市场上出售的各式挂历。挂历是日历与年画的结合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博主曾写过相关文章,点击可查看:大美人挂历,80年代时春节送礼必备佳品!
90年代,春节前各家都会蒸馒头、蒸花馍,为了款待春节来的亲戚们。
90年代农村拿着灯笼的孩子们。
90年代,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春晚。
90年代那会,压岁钱大多是1元,5元,10元的。图为70后刘晓收藏的压岁钱。
1995年春节,甘肃庆阳地区富有特色的民居——“地坑院”迎来了舞狮队。
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酒楼吃年夜饭。
1998年春运时的广州火车站
一年又一年,春节就这样过来了。进入新纪元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年味”却越来越淡。如今,看看这些老照片,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忍不住一阵酸楚......逝去的不仅仅是光阴,还有当年那份美好与快乐。
最后,在这里给您拜个年!虽然现在年味不如以前,但是对家人的思念却不变。这几天,春运高峰期也开始了,希望各位读者一路顺风!新的一年里,祝福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身体要保持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