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后,传统的年节风俗有所改变,要求春节期间节俭,不铺张浪费、反对封建迷信等,一些祭祀活动在公开场合不再出现,民间自发的龙灯、花灯等娱乐活动减少,有的是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举行,排场缩小,仅有排灯及一两拨锣鼓,且多为日间舞龙。没有单独的人家接灯,接灯的多为机关单位。放鞭炮、烟花不过是应景而已,取消请龙、送龙等仪式。
1951年春节,石景山发电厂给职工发年货,工人和家属们纷纷赶来购买。
1955年除夕,京郊农民梁耀辉一家在吃年夜饭。虽然家庭条件明显贫瘠,但也要炒几个菜,喝上点酒才能叫过年。
1952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春节中举办了全市工人春节联欢游园大会,中央美院春节宣传队正在演出木偶戏《奸商死要钱》。
石景山发电厂特等劳模刘德珍,曾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解放前,每月工薪只能买一袋面,现在每月工薪能买七袋面。1951年过春节时,他买了很多年货,他的妻子和女儿正在门口高兴地迎接他。
1951年春节,河北省乐亭县朱各庄小学的学生为村民表演秧歌舞,这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1953年春节,天津市民一家人吃团圆饭。
1953年春节,北京的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1954年春节,河北省晋县五区刘靳庄的两位农村小姑娘荡秋千。
1954年春节,河北省唐山解家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新华社发
1954年春节,给孩子压岁钱。
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俄文友好报》、《北京日报》编辑部联合举办联欢会。图为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1956年春节厂甸庙会的灯市一摄影:胥志成
1957年北京郊区,人们在看春节的文艺演出,寒风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 新华社发
1960年后,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传统民俗大都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民间祭祀活动更是处于隐蔽状态,民间娱乐在乡村虽有举行,个别场镇玩耍龙灯、花灯,但主要看话剧、看戏曲演出、看电影、看“样板戏”及各县文工团到乡下的慰问演出;由于粮食紧张,传统的年节饮食制作较少,主要是“为娃儿解馋”。
国务院在1967年1月30日发出通知,“为了适应革命形势,根据群众要求,春节不再放假”。以后的几年春节里,报纸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倡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就是春节也不休息,继续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提出“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的口号。这段时间里,年节风俗更为淡化。
1960年春节,河南省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的孩子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给老人拜年。
1960年春节,辽宁省沈阳市郊五三人民公社一户社员正在写春联、贴年画。
1961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
那个年代,供销社里年货很是紧俏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1961年春节,山东沂源县农民在集市上选购年画
1962年春节包饺子
1963年春节,在北京“体育庙会”上,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少年。
1966年春节前夕,上海市民在商店里选购塑料花。
1969年1月8日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的两篇读者来信,以此为信号,表明了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这两名写信的人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信中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化、战斗化春节”的疲倦: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