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文史记忆 > 古代女人要花多少心思在她的手指甲上?爱美的

古代女人要花多少心思在她的手指甲上?爱美的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10 21:11
说起古代女人的长指甲,人们第一个会想到的人一定是她▼▼▼慈禧的每一张照片里,都可以看到她修长的指甲和精致的指甲套。不过,爱留长指甲的可不止慈禧,古代的女子们对这
NG-RIGHT: 0px; FONT: 16px/2em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62,62,62); CLEAR: both; WORD-SPACING: 0px; PADDING-TOP: 0px; -webkit-padding-start: 0px; -webkit-margin-before: 0px; -webkit-margin-after: 0px; -webkit-margin-start: 0px; -webkit-margin-end: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民国天笑《六十年来妆服志》;“以前女子每留长指甲……长者有至三四寸者……其保护此指甲,使不损坏者,有套以银管者,名之曰‘银指甲’。”


除了戴护指外,古代妇女还有染指甲的风俗。旧时妇女,每逢七夕,常聚集在一起,用她们自制的染料,将十个指甲染得通红。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今天,现代妇女用指甲油染指甲的做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关于这种习俗的产生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唐代妇女已经有了染指甲的风俗。唐代诗人李贺的“烛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和张祜“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等诗句都是对妇女染指甲风俗的描写。前者虽然没有说明是染甲,但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直接说出十指浸染后的情况。


染指甲习俗,自隋唐迄今,一直流行。古时染指甲,主要用凤仙花捣烂,敷于指甲。一染成淡红,三染成绛红,洗涤不去,至新甲长出,方退去。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染指甲》:“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古代女子指甲妆饰大多是红色,称为“红指甲”以凤仙花染成红色指甲,故名。简称“红甲”。唐张祜《听筝》诗:“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明杨维桢《凤仙花》诗:“夜捣守官金凤蕊,十尖尽换红鸦嘴。”明瞿佑《渭塘奇遇记》:“要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以凤仙花和白矾捣之,染为红甲。”可见染红指甲之风,自隋唐以来,一直流行。


以凤仙花染甲,手续至为复杂,周密《癸辛杂识-金凤染甲》记有其详。其称:“凤仙花红者,用叶持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敷)甲上,用片绵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


除凤仙花外,指甲花也是染指甲的上好材料。那是一种热带灌木,由西域移植于南国,也在夏季开花,其叶中含有红汁,可以染甲。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指甲花,其树高五、六尺,枝条柔弱,叶如嫩榆,……亦胡人自大秦国移植于南海,而此花极繁细,才如半米粒。”因其多生长在南国,故以南方妇女所用为多,江南及中原地区的妇女,仍以用凤仙花为主。


晚清民国后,西方的指甲油传入中国,被称为“美爪液”或“染指油”。指甲油色彩鲜艳丰富,使用方便,深受妇女喜欢,19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制造这种指甲油。


民国时染指油的广告


在以凤仙花染指甲的年代,妇女的指甲颜色一般都染成红色。从19世纪30年代起,又出现了五彩指甲油,除了传统的红色外,还增加了绯色、白色、玫瑰色、金银色乃至纯黑色。


可见为了美丽,古代女子与现代女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那一指长长的甲容,真是花费多久都觉得值得。只不过,这些也只限于在养尊处优的贵族妇人与小姐身上,就算是丫鬟和仆人也得是高门大院不用做苦工的,对于那些劳苦大众来说,恐怕是无福消受。所幸的是,今天每一个女人都有追求美丽指甲的权利了。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吴山,陆原;《中国服饰名物考》 高春明;《珠光翠影 中国首饰史话 》 王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