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护指,吉林省榆树老河深汉墓出土。
清代护指传世品极多,绝大多数以金银做成。古代满族妇女都喜在无名指和小手指佩戴指套。故宫旧藏有清代各式指套:金累丝点翠竹叶纹指套、金镂空“万寿无疆”纹护指、银镀金镂嵌珠宝加珐琅彩指套等,长4厘米至14厘米不等。慈禧太后很喜欢用这种饰物,不过她所用的护指,在造型上更加细长。《清宫禁二年记》中记载:“(太后)右手罩以金护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罩以玉护指,长短与右手同。”
清 錾金蝙蝠纹指甲套
民国天笑《六十年来妆服志》;“以前女子每留长指甲……长者有至三四寸者……其保护此指甲,使不损坏者,有套以银管者,名之曰‘银指甲’。”
除了戴护指外,古代妇女还有染指甲的风俗。旧时妇女,每逢七夕,常聚集在一起,用她们自制的染料,将十个指甲染得通红。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今天,现代妇女用指甲油染指甲的做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关于这种习俗的产生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唐代妇女已经有了染指甲的风俗。唐代诗人李贺的“烛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和张祜“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等诗句都是对妇女染指甲风俗的描写。前者虽然没有说明是染甲,但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直接说出十指浸染后的情况。
染指甲习俗,自隋唐迄今,一直流行。古时染指甲,主要用凤仙花捣烂,敷于指甲。一染成淡红,三染成绛红,洗涤不去,至新甲长出,方退去。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染指甲》:“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古代女子指甲妆饰大多是红色,称为“红指甲”以凤仙花染成红色指甲,故名。简称“红甲”。唐张祜《听筝》诗:“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明杨维桢《凤仙花》诗:“夜捣守官金凤蕊,十尖尽换红鸦嘴。”明瞿佑《渭塘奇遇记》:“要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以凤仙花和白矾捣之,染为红甲。”可见染红指甲之风,自隋唐以来,一直流行。
以凤仙花染甲,手续至为复杂,周密《癸辛杂识-金凤染甲》记有其详。其称:“凤仙花红者,用叶持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敷)甲上,用片绵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
除凤仙花外,指甲花也是染指甲的上好材料。那是一种热带灌木,由西域移植于南国,也在夏季开花,其叶中含有红汁,可以染甲。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指甲花,其树高五、六尺,枝条柔弱,叶如嫩榆,……亦胡人自大秦国移植于南海,而此花极繁细,才如半米粒。”因其多生长在南国,故以南方妇女所用为多,江南及中原地区的妇女,仍以用凤仙花为主。
晚清民国后,西方的指甲油传入中国,被称为“美爪液”或“染指油”。指甲油色彩鲜艳丰富,使用方便,深受妇女喜欢,19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制造这种指甲油。
民国时染指油的广告
在以凤仙花染指甲的年代,妇女的指甲颜色一般都染成红色。从19世纪30年代起,又出现了五彩指甲油,除了传统的红色外,还增加了绯色、白色、玫瑰色、金银色乃至纯黑色。
责任编辑:ad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