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生活不再上火-中医健康清火墨迹

生活不再上火-中医健康清火墨迹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24 22:24
"火"是人赖以生存的生机,就像万物赖以温煦的太阳。"火"在正常状态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元
nbsp;
  如果你身体特别瘦弱,又要频繁用脑,那么每天早餐中应该加点坚果,借用种子的阳气增加火力,因为大脑工作时消耗的能量非常大。可以每天吃一两个核桃或胡桃、六七个杏仁或者一把榛子。研究发现,核桃是目前效果最肯定的可以改善脑功能乃至延缓老年痴呆发生的食物。 
 
  要注意,胡桃性质热,容易上火的人要谨慎。胡桃是江南的特产,那里水泽充裕,可以缓解胡桃的燥热之性。如果是北方,特别是春秋干燥时,要每天少量,但要坚持,可以放在麦片里和牛奶一起吃,能改善火力。 
 
  3.推腹也能增强人体的火力 
 
  推腹疗法据说可以治疗很多慢性病,包括非实火引起的便秘。推腹对慢性病的治疗其实不是针对哪个疾病按揉哪个穴位,而是整体提高人体的火力,驱邪外出。 
 
  中医是重功能、轻结构的,而功能上的异常往往早于结构上的异常,仪器上检查不出来的,人却能提前感觉到蛛丝马迹。遗憾的是,现代人非要仪器证明了才相信真的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贻误病情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的汤立新医生,是针灸大师姜偮君的研究生,由于医术高明,曾被请到阿联酋迪拜做过"御医"。根据多年的诊断经验,她发现穴位会早于仪器检查表现出疾病的征象。比如按位于手腕关节尺侧的、属于心经的神门穴,如果病人觉得疼,就需要去查查心脏;按位于腿上、属于胆经的阳陵泉穴感到不舒服的,做个胆囊的B超就很必要。每次都能被她说中。 
 
  不仅是穴位,病人不能解释清的异常感受也有预报的价值。有个女病人夜里大脚趾突然红肿疼痛,但她在白天绝没有崴脚的记录。医生怀疑是痛风,去化验却没发生问题。因为没有异常指标,自然不能用药,结果这种疼痛持续了半年,再去查,血尿酸的异常升高才体现出来。 
 
  化验指标、心电图变异,都是结构变化后才体现的,而功能的异常早就显现了。推腹--按摩腹部的穴位,用的也是这个原理。就是通过安抚已经在报警的穴位,对问题经络作个疏导,不等其发展到结构出问题。 
 
  推腹,可以随意地推,就是推肚子--可以用手指肚直上直下地推,还可以用掌根或拳头轻轻地敲打。有的人会打嗝、放屁,然后就舒服了,推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很多人推腹几天不见效就着急了,其实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积累的东西也许是三五年的"成果",有时候推一两个月乃至半年才能解决问题。 
 
  人体12条经络都通过腹部,推腹等于是对这些经络的集中治疗,很适合作为各种慢性病患者的保养方式。有人推腹时会发现有硬结或水囊似的东西,推不下去。这个时候一定要看看,硬结是压在腹部的哪条经脉上。顺着这条经络,在腿上也会找到相应的痛点,揉一揉,肚子上的结也就散了。像这样去医院查可能查不出什么问题,但这种气长期排不出去,就会造成气滞血淤。 
 
  老人很讲究肚子不受凉,夏天睡午觉也一定要用薄被盖肚。不是单纯防备胃肠受凉,其实是保证经过腹部的各条经络以及和它们联系的各种功能不要因为受凉而凝滞。推腹促进了肠蠕动,也给穴位做了一次按摩,有补益效果,提升整体的阳气。 
 
  4.虚人得感冒,补药照常吃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正气充足的时候,外邪是不可能侵扰的,邪气侵犯的地方,必定是正气虚弱的地方。 
 
  上火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也是中国人的讲究。不是西方人不上火,西医把上火说成是一种身体的应激。身体的应激是种本能,在遇到非常状况时会发挥作用。 
 
  我有个同事去西藏,遇到一头藏獒,去逗它,结果藏獒追过来……她已经46岁了,向来不好运动,情急之下居然从一个一米多宽的沟上跳了过去!无他,这就是应激能力。 
 
  人在什么时候会失去这种应激能力?自然是有心无力的时候,具体到身体,就是无火了。比如人老了,或是被慢性病消耗得很虚、未老先衰了。 
 
  现在有种说法是:为了保持健康,每年最好让自己发一次烧,以杀死体内的癌细胞。更恰当地说,这是在发掘自身的潜力,振作一直处于舒适状态的免疫系统,保持应激能力。 
 
  人体遇到病毒,细菌感染,一般都要发烧。体质好的人,或者年轻人,有应激能力,可能一下子体温就升到39℃了。也有一种人,一辈子也发不了几次烧,即便遇到病毒感染。这种人肯定是白皮肤,就是胖也是白胖虚胖的,比一般人怕冷,而且动不动就觉得累,走几步就会喘。那种胖是他属于阳虚、气虚的证据。这种体质的人,火力往往不旺,应激反应能力弱。这种人,或者是慢性病人,或者是体质虚弱的老人,一旦感冒,或身上长疮,皮肤感染,你看医生给他的药方,如果在清热解毒药之外还开了人参、黄芪之类的补药,就说明他找对医生了,按照中医"托毒外出"的办法,用补药帮他把外来的病邪推出去。这是中医治疗虚人外感的法则,为的是调遣这类人的火力,唤起应激能力。 
 
  有个经典的方子可以变通使用,叫"人参败毒散"。就是在一堆治疗感冒发烧的常规药物中特意加人参,针对的是虚人感冒。针对身体虚弱、火力不壮的人的感冒,不用人参、黄芪之类的补气药是不可能把风寒抵挡出去的,用补药是助他的火力,提高他的免疫功能,把所虚之处尽快补上,避免外邪的侵袭。 
 
  人参败毒散是个古方,现在药店可能没有中成药,如果是体质虚的人感冒、怕冷、头疼、身上疼,只要舌苔不是黄腻的,舌头质地也不太红,可以用感冒清热冲剂(注意:感冒清热冲剂是偏温的,感冒去热冲剂是偏凉的;冬天着凉为主的普通感冒用前者,春秋季的流感用后者)配合人参;如果舌头偏红,有点内热,可改用西洋参来配,就是人参败毒散的意思了。 
 
  所以,别觉得一得了感冒发烧、气管炎,所有的补药都得停,也要分人,如果是体质很虚,还得加用补药呢!若病人此时的舌头很淡,舌苔不厚,则说明他的身体虽然虚,但胃肠是干净的;如果舌头很淡而舌苔很厚,那就要先清胃肠,比如吃中成药"二陈丸"或西药的"酵母片",等舌苔干净了再进补,否则就是给了补药,药性也发挥不出来,因为他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好。 
 
  5.上火是白细胞的"集结号" 
 
  身体虚弱的人,如果皮肤有了疮,感染了(比如原来有糖尿病,继发皮肤感染了),一味给他用清热解毒的消炎药,效果肯定不好。身体壮的人感染,伤口会红肿、热痛,那是发炎,也是上火的标志。但体质很虚人的伤口是凉的,不红不肿,反而可能是干瘪、灰白的。因为发炎的红肿、热痛是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准备一致对外。特虚的人,身体没有好的应激能力,白细胞没有能力聚集了。前面姜良铎看的那个脑出血手术后的病人,没有痊愈的希望,就是因为他的火力已经弱到了连伤口红肿出脓的能力都没有的程度。 
 
  脓是什么?脓就是大批为了抗击病毒细菌而战的白细胞的遗体。体虚的人伤口溃烂,脓很少,而且清稀,久不收口,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白细胞派到战场上去,还是火力不足导致的。常人吃了会上火的黄芪这时候就会被用到,用它是为了托举内陷的阳气,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战斗力,把邪气顶出去。黄芪是甘温的,和杀死白细胞的去火药的苦寒正好相反,能"托毒外出",升高白细胞。 
 
   
 
  宋代《圣济总录》:"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 
 
  肿瘤之所以生成,是因为气血凝滞不流通;只要气血运行顺畅,身体就不会有异常的赘生物。瘤子都是趁着气血的郁结,壅塞而发生的。 
 
  1.过敏体质的人不容易得癌症 
 
  《灵枢》:"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 
 
  人体的气血在温暖状态下才能正常流通,遇到寒冷就会淤滞不畅。 
 
  为了给过敏性鼻炎的病人找新的治疗办法,我在"MSN中文网"的"名医讲坛"直播现场采访过北京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余力生主任,他是留德的医学博士。 
 
  余力生给过敏性鼻炎这种不要命但折磨人的"绝症"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病人只要不离开过敏原,就会一直过敏,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离开,惹不起躲得起。但话又说回来,即便离开了原来的过敏原,几年之后病人又会对别的东西过敏了。比如原来是对花粉过敏,换了地方,过了几年可能改对螨虫过敏了,因为他们是改不了的过敏体质。 
 
  免疫系统过分敏感,把一般免疫系统侦察不到的东西都发现了,会引起轩然大波,导致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这是天生的,和父母给相貌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余力生又给了过敏人群一句极大的安慰话:"这类人可能不容易得癌症,也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敏感。"现在的学说认为,人之所以得癌,是因为细胞在分化时出错了,出错的细胞可能变成癌细胞。 
 
  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出错,是很难避免的生物现象。数不清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分化,错误肯定是有的,从年轻时就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错误会越犯越多。 
 
  敏感的免疫系统能很早就发现身体里出错了的癌症细胞。人到了老年,火力不足,免疫系统对出错的细胞没有及时发现,或对已经成了敌人的癌症细胞没有清除的能力,癌细胞就逐渐积累下来,直到成了癌症。 
 
  所以,人的癌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之后,因为人到了老年,免疫系统没有年轻人那么敏感,失灵了。美国有医学专家,对8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后做的解剖发现,1/4的人体内有肿瘤,只是他们未必因为癌症而死。还有一位在欧洲的中国访问学者,做了200多个尸体解剖,发现80岁的老人,无一例外地体内有隐匿性的肿瘤,他推测,如果人的寿命能到100岁,每个人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比如肺癌,现在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且大多在70岁之后,已经被称为"老年癌"了。 
 
  上火在一定程度上就和这种忠于职守的免疫系统一样,是一种身体反应能力和自洁能力,保证了免疫系统的敏感性。所以说,不上火不是好身体,或者说不是壮身体,有点气息奄奄的意思。当然,这个气息奄奄也有它的好处,我们后边会说到。 
 
  如果你人还没老,阳气就先虚了,火力就先不足了,老人身上的问题也会提前出现在你身上,包括生癌问题。 
 
  2.阳光下扩胸可以防癌 
 
  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乳岩乃阴极阳衰,虚阳积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 
 
  乳腺癌是因为阳气衰微而阴气极盛,阳气衰微了血就不能保持流畅而不拥堵,淤滞的血液逐渐变生乳癌。 
 
  阳虚的人是癌症的易患体质--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胡凯文教授在陈晓旭患乳腺癌去世时提出的论点。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血淤。阳虚体质的人一般肤色偏白,比其他人怕冷,性格也内向。"阳"就是能量,就是火力。阳虚就是整体的能量不足,包括身体和心理,所以阳虚的人容易情绪低沉、抑郁。陈晓旭有明显的阳虚特点,这使她演林黛玉能神似。 
 
  中医认为,肿瘤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不足导致的。阳气虚了,火力鼓动不足,血液淤滞,不能将吸收进来的营养物质充分消化。气血精微物质用不上,又排不出去,渐渐地就留在体内,从有价值的营养变成了无价值的淤滞,而癌症就是从淤滞开始的。 
 
  胡凯文据此认为,淑女比"超女"更容易得乳腺癌。 
 
  淑女待在闺房中,内向,好静,情绪压抑,很少活动,很少接受阳光和大自然的生机,没有欢蹦乱跳、性格奔放的超女有活力,阳气壮。同样的气血精微,超女很快就吸收了,吸收不了的就消耗掉了,排出去了;而淑女既吸收不了又没力气排出去,蓄积成淤,这就是癌症形成的前提。 
 
  对这点,不光是中医,西医也在逐渐接受。 
 
  北京肿瘤医院的前任院长徐光炜,既是肿瘤外科的医生,也是肿瘤病人的家属--他的妻子是肠癌,而且已经转移了。他是站在一旁看着主刀医生给妻子做完了手术的,所以他对肿瘤的理解和感受非常人可比。在一次"肿瘤宣传日"上,大家请他给肿瘤病人的康复提建议,他特殊强调的一点是"一定多在太阳下,多做扩胸运动"。 
 
  很显然,这个晒太阳绝对不是为了简单地补充维生素E,而是中医接受自然生机、振奋阳气的方式。扩胸运动也是中医舒展阳气的办法,因为胸部是阳经必经之处。长期伏案办公,阳经少有舒展的机会,体质上属于阳虚的比例就比一般人大。扩胸能抒发阳气,改变阳虚体质,是避免胸部疾病如心脏病、乳腺疾病的有效办法。 
 
  3.家中排行最小,火力可能最弱 
 
  有的人一生都处于一种病病歪歪的虚弱状态,但去医院却查不出问题,找中医呢,一般会说其是体虚,火力太差。这个"虚"可能是先天的,如父母生他时年纪很大了,或他是家中排行最末的。 
 
  姜良铎曾经给一个外企白领看过:每次体检她都没查出有问题,就是长得瘦小,每顿饭吃得很少,外出一遇风就感冒,稍累点儿就发烧,要么到下午就没精神了。姜良铎摸了她的脉之后,问:"你是家里老闺女吧?"结果还真是。她前面有4个姐姐,母亲生她时已经40多岁了。没别的,就先天不足。 
 
  妇产科医生常说,要生孩子的话,二十五六岁时生的孩子最壮实,过了35岁就最好别生了,因为生下畸形孩子的风险增加了。年岁大的母亲为什么生的孩子会身体不好呢?这和女性的卵子质量有关。 
 
  女性的卵子从一出生就随身携带出来了,等到十几岁,成熟了,开始有月经,就每个月排一次卵,这时候就有生育能力了。卵子随着身体,每天接受放射线、污染、电磁的影响,所以排出来的越晚,质量就越差,20岁时排出的肯定比40岁排出的质量好,起码少受污染辐射了20年,所以年轻母亲生的孩子身体要好些,火力壮。 
 
  4."火力不足"也是一种长寿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叫"破罐熬好罐",就是说,身体差的人有时反比身体好的人活得长。前提是,这个身体差只是功能差,结构上不能有问题。 
 
  当然,疾病消耗、营养不足之类的也可能造成后天之虚,更多的人是一种生理过程,自然而然地从年轻变老,从壮实变虚,这个虚是人类特有的。 
 
  对于这种人类始终想改变和弥补的"虚",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小野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生物观:虚、阳气不足,是人类特有的。这个"虚"是人体远比其他生物体高明的生存智慧,"虚"能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低等动物就没有"虚"的问题,也没有因为阳虚引起的功能下降。 
 
  陈小野发现:许多一年生、二年生的植物以及开花植物中的单稔植物,比如竹子、龙舌兰,一生都在生长发育,直至开花结果,才急剧地衰老死亡,它的青春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比如青蛙,在死前还在产卵,就是说它到了高龄仍有生育能力--也可以说,它一旦不能生育了,立刻就死。脊椎动物中冷血动物的生殖能力几乎不受年龄影响,龟的繁殖能力差不多也是至死方休。啮齿类动物,比如兔,一生都保持骨骼生长的能力,绝没有"人老腿先老"的骨质疏松的问题…… 
 
  由此可见,植物、动物的青春和它们的寿命是重合的,生命会在最丰沛的顶峰轰然倒地,所以它们都没有"虚证",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出现虚就死了。 
 
  人的生育能力到四五十岁就开始衰减乃至完结,之后人就变得虚了,首先是不能生育了,体力也下降,进入养老阶段了。但那之后,人还有很长一段寿命。 
 
  植物或低等动物就没有这种"残喘"阶段,因为他们的青春一直持续到死亡前才戛然而止,没等到出现虚,也没有虚之后的那一段寿命。 
 
  所以,人类特有的"虚",其实是一种节约火力、延长寿命的智慧,是一种巧妙的"怠工"方式,它能节省生命的能量。虽然不能保证生命的绝对质量,但可以延长生命的绝对长度,比其他物种有生存"心计"。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虚",没火可上,未必是坏事,只是要避免人为地使自己上火,不因无谓地消耗进入"虚"。老年不能避免的、正常的生理性的"虚"是一种延长寿命的计策。反过来也可以推测:总是上火,肯定是要折寿的。 
 
   
 
  正常的人体之火是元阳,是"君火"。君子之火,有贵族气,守规矩,有度,只发挥生理效应,适可而止,不会为非作歹。和它相对的,中医称之为"元气之贼",就是"相火",是一种贼火。 
 
  1.性欲亢奋多是虚火导致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类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 
 
  心火是君火,如果过盛可以用黄连之类的加以抑制;相火就属于阴火了,要用黄柏之类的药物降相火。 
 
  上火就是身体里有了超出正常的、使用不完的能量,要发泄出去。上火,从一个角度说明生命力尚可,也预示着对生命力的消耗。比如年轻人的性欲亢进,也似一种能量发泄,那就未必是好事了,很可能是无欲或者性欲淡漠的前奏,往往被诊断为"相火妄动"。 
 
  正常的人体之火是元阳,是"君火"。君子之火,有贵族气,守规矩,有度,只发挥生理效应,适可而止,不会为非作歹。和它相对的,中医称之为"元气之贼",就是"相火",是一种贼火。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称:"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是贼自然是来偷窃,偷窃什么?就是消耗正常的元气,或者说是干扰人正常火力的行使能力。这时候去火是为了对付这些不守规矩的"贼火","贼火"一般会导致肝肾阴虚。 
 
  肝阴虚、肾阴虚的时候,肝和肾的"阳"显得高出来一块,就会跑出来,跑出来的"阳"就是"相火",是一种虚火,会继续消耗阳气,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肝的"相火妄动"时,人就会出现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比如我们见的很多高血压病人,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 
 
  肾的"相火妄动"时就会出现性欲亢进、月经提前、手脚心热、失眠等问题。要用归肝肾经的苦寒药物降火,否则那种亢奋的虚火就要耗竭身体,最后进入性冷淡、性无能状态。 
 
  重症病人临终前一般都会突然来了精神,原来昏迷的会突然醒来,而且胃口大开,跟好人似的,家属以为要恢复了,可医生往往在此时会提醒家属注意,没准"病危通知"就是这会儿下来的,因为这就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中医辨证时一般认为是从阴虚变成阳虚了,是蜡烛最后的光亮,之后就化为灰烬了。 
 
  性欲亢奋的发展过程也和重病时的回光返照相近。性冲动是通过一节一节神经的接续来完成的。神经和神经之间有个结构叫神经突触,受到刺激后会放出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物质,神经递质会从前一节神经进入到下一节,传递冲动。如果突触长时间传递兴奋,使人持续保持亢奋状态,它内部的递质就会被很快用光,或是合成递质的原料会减少,被耗空,慢慢地,神经的冲动就传播不下去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耗竭,有心无力,心有余力不足了。人就会从亢奋的阴虚转为消极的阳虚,由原来的好色纵欲变成坐怀不乱,从性欲亢奋变成阳痿了。 
 
  为了防止性能量被耗竭,这个时候中医会用黄柏、知母之类的苦寒药清泻浮越的"相火",抑制一下病人的虚性亢奋。在地黄丸系列的中成药里有个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黄柏和知母,是地黄丸系列里清虚火力量最大的,最能去虚火。 
 
  2.男性去火要慎用黄柏、知母 
 
  明·赵献可《医贯》:"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柏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无憾,故特表而出之。" 
 
  补阴的医生都应该知道去火的药物中知母、黄柏会克伐元气,后患严重,所以特意提醒。 
 
  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个老中医,经常接治妇科男科不育不孕病人,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的都是孩子照片,那些都是经他治疗后生下孩子的患者送来的,是他的成果。他每次给年轻人开黄柏、知母时都会迟疑一下,因为这两个药入肾经,他担心过分地泄肾的"相火",会给年轻人带来副作用,使他们失去正常的性欲。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经络归属:黄柏、知母入肾经,治中医所说的肾的问题;黄连入心经,治中医所说的心的问题;黄芩入肺经,当归入肝经;黄芪、大黄入脾经。不同的归经就是药物治疗时的不同定位,药物对自己所入经的疾病治疗起来更对症,效果更好。 
 
  同样是去火,心火盛时用黄连就比大黄对症,牛黄清心丸吃了就不会腹泻,因为药里没有入脾胃经的大黄;肺火盛时,用黄芩就比黄连对症,黄连上清丸虽然说是清上,肺和胃都属于上,但治肺火盛的咳嗽就不得力,更适合的是胃火盛的口疮。同样,肾阴虚导致的"相火妄动"时也可能长口疮,用黄柏就比黄芩、黄连对症,吃知柏地黄丸就比吃牛黄清心丸好。 
 
  中医去"贼火",降"相火"的同时也很珍惜人体的正常之火,懂得投鼠忌器。特别是开去火药时,忌讳苦寒性质药物,使用入肾经的黄柏、知母更是注意,因为中医的肾和生殖、性有直接关系。 
 
  从西医理论说,入肾经的去火药,比如黄柏、知母,确实会影响人体的下丘脑(性腺)这个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性欲。欲望也是一种火,但是正常之火,是用元阳做基础的。火去得太狠,就伤到元阳了,人就没欲望了。 
 
  比如"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别说性欲,其所有的欲望都处于淡漠消极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因为甲状腺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激动作用,有点像兴奋剂,可以助长人体火力。甲状腺激素分泌低时,人就不兴奋了,就会火力不足,所以"甲低"病人的体温会低,其表情淡漠是欲望淡漠的外在表现。 
 
  中医对去火药很讲究,称"中病即止",就是病好了马上停药,不为别的,就是怕伤人体珍贵的阳气。自然界有阴阳之分,光明的、温暖的属阳,黑暗的、阴冷的属阴。太阳属阳,月亮属阴。但太阳比月亮大,自然界由但阳气主宰。生物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进化是的,从鱼→两栖类冷血动物→爬行性变温动物→鸟类→哺乳类恒温动物。人是最高级的,热量消耗最高的,自然也是阳多于阴的,也是最容易"上火"的动物--这都是进化出来的火。 
 
  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过分脱水才变得更香的零食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补,它们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将可以温暖补益肾阳的硫黄埋在花下,促使花朵提前开放的花匠"绝活",已经提示我们:食物过于精良就等于进补,进补就会导致孩子的青春花季的提前到来,也就导致本可以长得更高的身体提前"封顶"--这都是吃出来的火。 
 
  有个等式:欲望-实力=上火。我们被难平的欲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达到的欲望,我们要填平的欲壑远远超过了我们实力所能及--这就是想出来的火。 
 
  凡此种种,是人类难以改变的特有习性,这也加重了"上火"这一人类的宿命。 
 
  进化出来的火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之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人接受天地之气得以生存。接受天之阳而成气,接受地之阴而成血,所以,气总是有余,而血总是不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比地大是阳,运行于地之外,地比天小是阴,居于天之下,靠天之气推动。 
 
  1.人会上火,蛇不上火 
 
  陈小野是中医研究的"国家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当年破格提拔的最年轻的教授,他一直在做中医基础医学研究,想用现代科学给中医一个解释。他在众多资料和实验结果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人之所以上火,和进化程度高相关。 
 
  陈小野发现,生物进化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进化的,如鱼→两栖类冷血动物→爬行性变温动物→鸟类→哺乳类恒温动物。从冷血动物到恒温动物,是从低等到高等,物种进化得越高级,身体温度也就越高。人的体温高,因此容易上火。 
 
  你肯定看不到蛇上火,因为它是冷血动物,而鸡就会上火。古代一本名叫《鸡谱》的书中就有记载:"夫鸡之痰喘者,有寒暑之分。热者非感风寒,乃因鸡之膘肥斗后内热,再因喉中之痰血去之未净,待渴后痰血尽归于中,又因俗传言斗后不可饮水,故鸡脏如焚,安得不病也。经曰:'气壮生火。'火盛生痰,必喉肿、舌焦,其粪或纯白或红白兼杂,皆内热之症也。" 
 
  广东人喜欢吃蛇,那里天气热,吃蛇肉可以清热去火,借助的就是蛇的凉气。蛇胆能治咳嗽,如大家熟悉的蛇胆川贝液,治咳嗽痰多且痰色发黄的热性咳嗽效果很好,因为蛇胆是凉性的;如果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本身就有寒,再吃含蛇胆的咳嗽药就不合适了。 
 
  鸡是偏温的,中国产妇坐月子吃鸡,而不吃鸭子。鸡和红枣合炖能温补,是虚寒女人最适合的药膳。而狗肉的火力就更大了,很多人吃狗肉之后会流鼻血,因为在进化阶序中狗比鸡更高级。 
 
  自然界有阴阳之分,由阳气主宰。太阳比月亮大,万物向阳为生。作为受天地之气而生的、进化最高级的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最容易上火。 
 
  2.男人过四十,"六味"正当时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天涯海,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人的阴气只够供给三十年的生命,所以很早就亏了。而人的欲海无涯,以这并不充足的阴气,怎么可以够供应呢? 
 
  营养学上有个经验,人吃的东西和自己的物种离得越远越好:四条腿的猪牛羊肉就不如两条腿的鸡鸭肉,两条腿的飞禽类就不如没腿的鱼类。营养学这么说,主要是从食物的脂肪含量上考虑的:脂肪含量越低的,人吃了越不容易发胖,不发胖就少了很多伴发病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心脑血管病。 
 
  这种食物的选择也很合乎中医上火理论。和人类离得越近的物种,进化程度越高,热量就越高,吃了就越容易上火。糖尿病等慢性病就是由嘴而入的"火患"。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才有了著名的"相火论"。他认为这种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火"是通过生命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这就叫"凡动属皆火"。也就是说,人的"火"始终处于蓄势待发中,往左偏一点就是火少了,就是"衰",就是阳虚,往右偏一点就是火多了,就是"妄动",就是上火。因为人的进化特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正常人往右偏的可能性更大,阴虚、上火很常见。 
 
  人的体质是分阳虚和阴虚的。阳虚是火力不足,阴虚就是火力过旺。在北京中医院的肾病科主任常峥教授的印象中,现代人属于阴虚的比属于阳虚的要多,失眠、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等多以阴虚的体质出现。根本原因就是现代人压力太大,时刻想着挣钱、升迁、过好日子,被欲望逼得脑子动得太厉害,"火"很旺,于是消耗阴液,体质成了阴虚。 
 
  所以,男人过40岁,即便没有什么慢性病,也要每天吃两丸六味地黄丸,避免阴精过度耗竭。 
 
  3.25岁之后,大脑才有了成熟的定力 
 
  清·张璐《张氏医通》:"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 
 
  人的头部是五脏六腑的气血交汇之处。 
 
  具体到人体,器官进化得越高级的,也是火力最旺的。人体器官最高级的是大脑,火力最旺的就是大脑。 
 
  大脑是消耗热量最高的器官。人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其热量消耗却占身体总热量的20%。即便你坐在那儿不动,只是听课或考试,一旦动脑子了,一上午下来也会觉得很饿,因为动脑子是种巨大的能量消耗运动。 
 
  大脑因为复杂、高级,进化完成的时间比其他器官长,是人体器官中最后一个进化好的。比如最能体现人的本性,体现成熟程度的意志力,负责它的神经细胞就位于大脑的额叶。 
 
  人大脑的成熟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越高级的越复杂,成熟得也越晚,造物主也是"慢工出细活"的,所以人最高级的额叶要到25岁才成熟。 
 
  生活中也会有发现:人一般到25岁以后才变得稳健、有定力。此时,身体其他相对低级的器官开始老化,比如膝关节。膝关节的老化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了,到30岁,膝关节已普遍老化,骨刺最先发生在这里。很多人长骨刺,上下楼时膝关节疼,以为是骨刺扎的,就找医生想把骨刺切了。其实,骨刺的表面有滑膜,有软组织,应该是一个很圆的东西。因为在X片上看可能像一个很尖的东西,所以就有了"骨刺"这么个俗称。疼痛也不是骨刺引起的,而是关节出现蜕变和损伤,刺激滑膜引起的。 
 
  长骨刺,是因为关节老了,结构不稳定了,需要有个楔子式的东西帮助关节的稳定,骨刺就是身体长出的楔子。即便切了骨刺它还会再长,因为保持结构稳定是身体的本能。 
 
  再说大脑。看一个人是不是成熟,就看他的意志力、定力。什么时候大脑额叶成熟了,人就成熟了,那要到25岁。过了50岁,那个部位的功能就要衰退了,所以老人也会犯孩子脾气,沉不住气,显得很幼稚,那是因为负责意志力的额叶出了问题--孩子是没长成,老人是退化了。这个意志力也需要热量、火力来维持。 
 
  美国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把接受实验的人分两组,一组只给柠檬水,另一组给柠檬水加蔗糖,显然后一组吃的热量大。然后出一系列考察意志力的题,发现吃进去热量高的那组,意志力明显高。由此推测:大脑行使意志力时需要充足的气血供应,需要火力支持。 
 
  由此可见,头脑是热量最集中的部位,否则不足支配人这个复杂的社会性动物。一个人每天要动用多少意志力,作出多少决定,才能在人世间立住脚?! 
 
  所以,动物进化到人才开始直立的,因为在这种体位时,人的大脑和太阳离得更近,阳气、火力更集中,便于意志力的发挥。你看电影电视剧里,大家讨论问题时一般都坐着,聊天时甚至躺着,但到最后决定、拿主意时,决策人往往会站起来,乃至拍案而起--因为站着时大脑的阳气充足,比坐着、躺着时都足。 
 
  蛇是爬行的,它的大脑肯定没人发达,它因此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能量,就算是冷血也不影响其生存。 
 
  4."贵人不顶重发"符合不上火的道理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头部是身体的首领,全身的气血精微物质都要上注到那里,头部也是阳气汇集的地方。 
 
  头是人体能量代谢最旺盛、火气最大的地方,按理说是最不怕冷的,在中医讲是"头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集中的地方。一个年轻人,在春天暖和时站在太阳下,你能看到他头顶上冒的热气,这就是身体之阳借了自然之阳,非常旺盛。所以老话说"贵人不顶重发",是人们从多年的经验总结的。过长过厚的头发会影响生命阳气的蒸发,阳气不蒸发出去,会憋出火来。热量消耗最高的地方,捂着是要捂出病的。 
 
  我的儿子小时候身体壮,老上火,我就发现一个规律:每当他头发长长了,我们忙得忘给他剃时,一般就该生病了,要么是咳嗽,要么是嗓子疼,要么是积食了--不管什么病,本质都是上火的问题。中医一看就说:"又给积住了。"这个"积"不光是积食,还有本身热量出不去导致的热量蓄积。 
 
  从这里我体会到:头部的适当暴露,是最便捷的去火方式,小男孩尤其如此,头要经常剃。北京的老人夏天就喜欢给小男孩剃头来去火。至于年轻人呢,更应该不戴帽子--至少从健康上用不着,那是在捂火呢!如果从扮相上追求美观,就另当别论了。 
 
  5.流鼻血也是种去火药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脉象浮紧,发热而且身上无汗的外感,如果自己出了鼻血,也可以不治而愈。 
 
  对于上火的治疗,除了吃去火药,人体也有自愈的办法,比如《伤寒论》就有一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就是流鼻血。这句话描述的是外寒内热的一种感冒状态,因为无汗所以内热散不出去,要治疗需用发汗药将郁热透出去,把寒邪驱散。这个时候,如果出一次鼻血可能没吃药也会好了,因为流鼻血就是一条去火的通路,可以把多余的能量发泄出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女性,56岁。有一天她突然流鼻血,流得很猛很多,好不容易才止住。那次流血后她也没觉得异常,至少没有失血的感觉,反倒觉得轻松了。过了几天,鼻子又出血了,来势汹汹,她害怕了,就去了医院,看五官科。医生找到了出血的地方,把那条血管"焊"上了。她以为从此平安无事了,结果第二天就觉得头晕,比止血前更难受。再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是高血压,170/100!医生这才明白:她之前出鼻血其实是在去火,发泄多余的能量,减轻血管的压力;后来堵上那条能去火的血管,没了去火的出口,血压就升上去了。 
 
  只要你不是血小板缺少的人,肝脏也没问题,那么偶尔流鼻血未必是坏事,一种是自身的去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信号,如血压高。 
 
  也许有人流鼻血会联想到鼻咽癌,但鼻咽癌的出血是和鼻涕混在一起的,是涕中带血,一般这种来势汹汹的流鼻血,不关鼻咽癌的事。 
 
  有些人连续几十年年年献血,都成习惯了,身体越来越健康。按他们自身的说法,献血后不上火了,不献血反倒憋得慌。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