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佛道养生术-体会妙门

佛道养生术-体会妙门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25 22:27
 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由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其典籍所载,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若稍稍加以归类,大体可分为儒家养生文化、释家养生文化、道家养生文化、医
双盘单盘,坐禅时可以按照各人具体情况或不同习惯,随意选用,没有硬性规定。比如初学者或年龄较大者,难以作双盘,那就不必勉强,选用单盘甚至一般安坐之法(见徐有武绘《修持安坐图》),只要使用得当,同样可以收到坐禅之效。

  徐有武绘《修持安坐图》

  2.安手

  安手有三种方法:一是一手轻握另一手的四指,并使两手拇指、食指交叉一起;二是用左手轻握右手,或者右手轻握左手;三是左手掌朝天,把它叠放在右手掌上。这样两手握叠舒齐,然后一起安放到小腿之上,贴近小腹的地方。总的来说,安手以自然舒齐、不感到别扭为好。

  3.正身

  正身可和安手一起进行。在手还没安好前,先把身体和两手同时挺动七八次,然后直起背脊,端坐舒适,胸部略略前俯,放松横膈,臀部则稍作后倾,藉以保持体位的稳固。

  4.正头、正颈、正眼、正口

  这时头和颈部自然不偏,鼻尖和脐孔保持在垂直线上。然后轻闭两目,或两目仅成一线也可,目的是为了避开外光的刺激,同时缓缓呼出浊气,把口闭上,舌抵上腭。

  在调身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坐禅的床凳,一般以平硬的板面为宜。正式坐禅之时,床凳上面还应放上蒲团,以保持坐禅时臀足的舒适,否则臀足难受,思想就不易集中。如果一时没有蒲草做成的蒲团,用棉垫代替也可。 

  (二)调息

  佛道修持注重调息,“息”是呼吸,所谓“调息”,就是调整呼吸的意思。《大安般守意经》说:“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对于以上“息有四事”,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样阐述道:“坐时鼻中息出入有声是风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姿安稳,情抱悦豫是息相。”坐禅时呼吸的风相、气相、喘相都是要不得的,只有若存若亡,出入绵绵,使坐禅者感到情抱悦豫、神姿安稳的息相,才是坐禅时最为理想的呼吸。

  关于坐禅调息,定真法师《静坐入门》还这样指出道:“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这自然是过来人的悟道之言了。

  (三)调心

  佛道修持所说调心,意即在思想上舍弃一切杂念,防止心猿意马的纷驰,使之一心入于静境。调心之法,佛门所述多为有意识地把心系于一处,如意守头顶、发际、眉际、鼻尖、心中、地轮(足)等处。智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地轮,外国金齿三藏说次为五门禅。”系心之外,其数息、随息之法,亦即从一到十,从十到一默数呼吸,或一心随着呼吸出入而出入的调心之法,也颇为常用。从本质上看,由于调心之法常和禅的内容融为一体,所以尤为坐禅修性、趋向真如的关纽所在。道家调心则注重意守丹田,而有“琴心三叠”的说法。《上清黄庭内景经·序》:“黄庭内景者,一名太上琴心文。”琴为和,据说诵《太上琴心文》可以和

  立禅图

  六府,宁心神,使得神仙。三叠,指上、中、下三丹田。修炼内丹须做到三叠和积如一,心和而神悦,则丹道初成。这点,我们在上编《佛教修性法》、下编《道教养生法》中将较为详细地论及。

  以上“三调”,就“调身”而言,因坐禅之外,尚有立禅、行禅、卧禅之法,所以又有立式、行式、卧式等姿势。立式如净土念佛禅,站时两足稍并或微微分开,端身正立,然后双手合十或作“定印”式安置脐下。行式原为解除坐禅、立禅疲乏时所采用的一种直行姿势。《十诵律》说:“比丘应直径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可画地作相(此指直线),随相直行。”卧式采取益身心的右胁卧姿,《摩得勒伽论》说:“右胁卧,脚脚相累,不得散手脚,不得散乱心。”除却坐、立、行、卧各姿,禅门南宗行立坐卧随时可行的“话头禅”、净土宗无时无地想到就念的念佛禅,就更为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了。如就道教气功诸法着眼,其行、立、坐、卧诸式,除少数稍有出入外,大体也就如此。

  行禅图 

  二、走火入魔

  “走火”、“入魔”为佛道坐禅或丹法、存思等修持过程中,因个体差异而可能引起的种种心理或生理障碍。

  “走火”和“入魔”往往同时并提,《红楼梦》第八十七回续作者曾对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有过较为详细的描写。其走火入魔的原因,清代医家张路玉《张氏医通·入魔走火》道:“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致病之由,皆不离于色相。”其书又述“走火入魔”的表现为:“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妄,若神祟所凭。”“坐功却病之法,不过欲断除妄想,勘破关头,昧者不能果决,每致壮火飞腾,头面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亡,强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脱之候。”

  然而,细究起来,两者也有不同之处:“走火”的见证侧重于生理方面,其所起不适反应为头痛头胀,胸膈闷塞,内气窜动,癫狂躁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练功时使用意念过于强烈,呼吸过于急重所致。制止的方法为:或放松意念,和调呼吸;或搅海咽津,滋阴降火;或做六字气诀中的嘘、呵、呬等字诀以散邪火;或索性暂时中止修持,待恢复后再重新进行。

  “入魔”的见证侧重于心理方面,其所起不适反应为神志恍惚,产生幻觉,恶魔来扰,情绪惊怖。对于这些幻觉,《童蒙止观》分为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鬼神魔四类。《钟吕传道集》则归纳为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等“十魔”。究其幻觉起因,多半由于尘心不净,妄念纷驰,或于练功时过于执著追求,以幻为真,问题还是出在自己心里。《楞严经》说,魔事“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正是因为其因由心而起,所以制止之法,还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听心斋问答》也说:“凡有所象,皆是虚妄,乃自己神识所化。心若不乱,见如不见,自然消灭,无境可魔也。”

  三、收功

  坐禅或内丹功法暂时告一段落,叫做功毕收功。其坐禅或内丹功法每次的修持时间,初修持者以短为宜,否则坐久散乱,影响以后继续修持的积极性;但对修养有素者来说,那就少则一坐一个小时,多则半天、半夜,或一天、一夜。然而,毕竟坐久之后,由于身、息、心三者都已入于相对的定境状态,所以不能在功毕之时草草收功,否则易于引起种种不适或后遗症。

  究其收功的具体做法,隋代智大师《小止观》说得较为周到详尽:

  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放下异缘(坐禅时思想上所入之境),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弱;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内气)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由此可知,其收功的着眼点,都落在了对身、息、心的恢复上,可见收功“三调”之妙。  

  达摩面壁禅(附《易筋经》)

  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北麓,少林寺西北初祖庵的五乳峰上,有个名闻古今的达摩面壁洞。洞前明代石坊大书石刻“默然处”三字,石刻背面则“东来肇迹”四字在焉。相传这处洞穴,就是禅宗初祖达摩当年面壁的处所。

  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达摩原为南天竺的僧人,南朝宋末时航海来到广州。据说后来跋涉北上,过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佛法,因为彼此话不投机,不相契合,于是又一苇渡江,北上洛阳,最后居住在少林寺里,面壁参禅,终日默然九年,“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此后,他把《楞伽经》九卷传给弟子慧可,其“壁观婆罗门”之法遂得以发扬光大,被后代僧人尊为禅宗初祖。《续高僧传·慧可》说:“达摩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正因为达摩传给慧可的是《楞伽经》,所以后人也有把达摩所参之禅称之为“楞伽禅”的。

  说到禅法,笔者曾在延安西路佛教居士林向老师明旸大和尚提起,说坐禅入定就是气功。明旸回答:“禅定比气功的境界来得更高。”

  事后细细回味,明旸的回答真是得道的高僧之言。原来我国高僧坐禅入定,其目的并不像气功那样,在于养气培元,锻炼身体;而在于明心见性,趋向真如。这样,一高一低,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关于禅定的妙处,自古以来佛经多有述及。无著菩萨《六门教授习定论》说:“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以及殊胜圆满之果。”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卷一也说:“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获。”  

  徐有武绘《达摩面壁图》

  然而,从气功修性角度说,佛家的坐禅,虽然旨在趋向真如、参透人生真理,但是在客观上,却确确实实起到了气功所能起到的养生作用。因此到了后来,佛教的坐禅,自然也就被养生家们视为气功养生中的一种具有异彩的重要功法了。#p#分页标题#e#

  “禅”是梵文“禅那”(Dhyano)的音译,简称为“禅”。其中文含义为“静虑”或“思维修”。《圆觉经》说:“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由于禅定有明心见性、开发智慧的作用,所以为佛门,尤其为禅宗僧人所必修。

  关于达摩面壁禅法的具体情况,《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说: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文中所说安心、发行、顺物、方便,都是面壁功法,也就是壁观功法的入道之门。这种功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要点,就是理入和行入。

  一、理入

  理入功法,就是壁观之法,而以“理”为观想的内容。为此,这种功法的内容自然就以意念为主了。

  其法入手步骤为:

  (一)调身(略)

  (二)调息(略)

  (三)调心

  调心理入,为整个壁观安心中最为重要而又难以掌握的一环。方法为:

  深念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为理入也。

  这种理入的壁观功法,要求在壁观时无自无他,坚住不移,寂然无为,把整个思想意念都凝住在室壁之上,以期达到去除心头客尘遮障,开发心智,趋向真如的目的。

  关于修习“壁观”的调心问题,定真法师有关静坐调心的一段话,可以引作参考。他说:“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了’,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不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面壁坐禅火候渐渐纯熟,这时也和其他禅法一样,常会进入精神上美不可言的悟的境界。对于这种悟的境界,近代佛教名人蒋维乔居士曾在《佛学纲要》叙说道:

  禅观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样?这难以笔墨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气吸气,也几乎断绝;这时惟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这样。

  这是一种坐禅入定、情意不起、妄念顿失的光明境界。在这种光明境界里,仿佛自身和世界都已不复存在,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种美妙无比的愉悦。

  面壁坐禅的时间,一般多在1—2小时之间。可是高僧坐禅,经常一坐就是一个白天或一个通宵,那就又是另一码事了。

  二、行入

  为了配合修好壁观安心的禅法,练功者于平日生活之中的“行入”,也必须时时注意及之。行入的要领,据佛经所说,基本上有“四法”,也称“四行”,其内容如下。

  (一)报怨行

  初报怨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不怨怼。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

  这就是说,修炼壁观功法,平时遇事要有退一步想的博大胸襟,来对付舍本逐末的“爱憎”之情,从而为遇苦不怨、奋起精进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随缘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失荣辱等苦乐之事,随时随处都可遇上。这就要求修持者抱有宠辱不惊的胸怀,摒弃患得患失的心理。如能若是,则到处随缘,感受缘起的心体寂静(心无增减)不动,从而有利于修持,增进身心健康。

  (三)无所求行

  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

  (四)称法行

  四名称法行,即法净之理也。  

  修持面壁功者为人处世,要善于过淡泊宁静的生活,不要执迷于无穷无尽的物质贪求,这就是佛经所说的“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了。试想,一个人时时处处地贪着在物欲及其他种种欲望的追求上,又怎能静下心来作如此的修持呢?当然,要使自己从“苦”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以“法净之理”作为指导,否则终日营营扰扰,就难入壁观安心的妙境了。

  佛陀认为,禅是人生宇宙的本性,属于人类心灵的原态,它的参悟,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层层证悟的过程,当年达摩初祖面壁达九年之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关于悟禅后的情景和收益,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见《禅》创刊号)有着一段很精要的文字。他说:“当一个禅者经过努力的参究,一旦豁然醒悟,本来面目彻底呈现的那一段微妙的悟境,便从本质上完全改造了人生的一切,迷惑与不正见从此也就消失。此后,在禅悟者的内心深处,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自性源的安详之德与智慧之光,推开了一扇扇关着的大门,冲出了重重的障碍,人生处处显得自在与幸福。因此,悟的契机,犹如使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途返归故乡那样亲切明彻,确证微妙难想,唯证乃知。”

  不过从气功角度说,修习达摩面壁禅时,只要按着壁观安心的种种方法去做,其破除迷误、增智进德、愉悦身心的作用,还是能够得到较快体现的。

  达摩、慧可之后,禅宗自唐弘忍门下,分为南、北二宗,其南宗以慧能为班首,提倡不拘形式的顿悟之法,此后又有“五家七宗”,流派繁衍,不久即淹没了北宗。然而,南宗发展到南宋初年,随着“文字禅”、“口头禅”的诞生及蔓延,一时弊端迭起、宗风衰颓。为了重振曹洞宗重视坐禅的传统,以与宗杲所创“看话禅”抗衡,于是自曹洞宗正觉禅师起,又大力倡导默照之禅。所谓“默照”,正觉《默照铭》说: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默”为默默忘言,洗心绝虑,寂然清静;照为昭昭现前,湛然灵明,不堕昏沉。“默”、“照”两者既平分秋色,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互为用,可谓:愈默愈照,愈照愈默;晦而弥明,隐而愈显,灵然独照,照中还妙。否则“默中失照,浑成剩法”,“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此外,对于默照禅的要妙,正觉《坐禅箴》还这样指出道:

  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

  所说“其照无取而了”,是指其“照”虽妙,但却空阔杳冥,不起任何分别之想,如此才能一心入于定境。可见,就默照禅实质而言,意即面壁的进一步发展,而以“默照”为法为归。  

  附:《易筋经》

  自达摩初祖在嵩山少林寺创面壁禅的同时,据说又传有《达摩洗髓经》和《易筋经》,尤其是《易筋经》,至今为养生家所普遍传习。关于《易筋经》的本子,社会上流传较多,而以清王祖源在咸丰年间得之于少林寺的那本为最具权威。书中所载,计有十二图式。

  1.韦驮献杵势①,歌曰: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韦驮献杵势②,歌曰:

  足指(趾)挂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韦驮献杵势三,歌曰: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摘星换斗势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5.倒拽九牛尾势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双拳须注双瞳。

  6.出爪亮翅势

  挺身兼努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7.九鬼拔马刀势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8.三盘落地势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拏,

  两掌齐翻起,千觔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9.青龙探爪势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0.卧虎扑食势

  两足分蹲身似倾,

  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

  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息调元均出入,

  指尖著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

  学得真形也卫生。 

  11.打躬势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2.掉尾势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

  瞪目昂头,凝神壹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

  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坐功,盘膝垂眦。

  口注于心,息调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

  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侯,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止观”一词,又有“定慧”、“寂照”、“明静”等名,梵文音译为“奢摩他”或“毗婆舍那”。

  拆开来解,“止”为停止、止息妄念,属于佛学中的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为达观,殄灭烦恼,属于佛学中的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为此,“止”和“观”两者,在次序上,应“止”在前而制伏烦恼,“观”在后而断却烦恼。

  由于“止观”之法历来为佛门所重视,所以佛经对此作解的很多,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观如灯,止如密室”等等。

  《小止观》则对“止观”解说得更为详尽,书中起首就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大乘义章》第十也说:“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徐有武绘《智大师坐禅图》

  在佛门中,向有“三种止观”的说法。原来“止观”之法,当年由隋朝智大师从老师慧思处传受而来,此后发扬光大,成为天台宗僧人的必修要法。三种“止观”为:第一,“渐次止观”。由于这种修习之法先持戒,再修禅定,再修实相,一路初浅后深,由浅入深,好比上楼梯一样,所以名为“渐次”,其法见载于智大师所著《禅波罗蜜》十卷。第二,“不定止观”。此法前后互换不定,犹如把金刚石放在太阳底下,现像不定,所以传受此法,大多因人施教,依照众生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著作有智大师《六妙门》一卷。第三,“圆顿止观”。由于其法“初后不二,如通者之腾虚空,自初缘实相而行解共顿”故名,为此智大师撰有《摩诃止观》十卷。

  此外,佛门并有“止观四本”的说法。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释元照《小止观》序说:“一曰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今文《小止观》是。”

  佛书认为,修持者若能依“止观”之法修性,成就“定”、“慧”(即“止”、“观”)两法,那就非但“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并且“四百四病自然瘥除”,“必无众病”了。  

  其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基本有“十意”。

  一、具缘第一

  修习止观坐禅,先要发心起行,外具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五缘”。“五缘”的情况如下。

  (一)持戒清净

  佛门修禅养性,持戒清净为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其目的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从而有利于止恶修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一般在家居士修习止观,只要守“五戒”就可以了。“五戒”的内容为: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考虑到营养关系,关于吃素不杀之戒,有两个擦边球可打,一是吃花素,就是吃吃停停,或初一、月半吃素等;二是吃三种净肉,《十诵律》卷三十七说:“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

  另外,东坡居士对待吃素不杀的办法也可借鉴。其法为:人家送他鱼虾,如系鲜蹦活跳,那就送进河里放生;如系已经死亡,放亦无益于生,那就索性放进锅里,饱我口福,增我营养了。

  至于其他四戒,由于酒能乱神,偷盗、邪淫、妄语伤德,所以为止观坐禅者所绝对不取。  

  (二)衣食具足

  智大师指出,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蓄)粪扫三衣,不畜馀长。三者若多寒国土(地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提出三种衣法的目的,主要在于养性者如果在衣着上过于贪求,那就“心乱妨道”,不利修行。为此,从今天的修习实际看,衣服只要做到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足以抵御寒冷就可以了,否则一心放在穿着打扮上,又何能收心修习止观呢?

  在食法上,智大师指出这样四种:

  (1)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2)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3)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4)四者于僧中洁净食。

  自然,四种食法的目的,无非为了驱除一心钻在吃的享受里而引起“心不安稳,于道有妨”的魔障。结合今天的实际生活,修习止观,食不过饱,简朴而富于营养就可以了。

  (三)闲居静处

  修习止观,对于居处环境,也有一定讲究,否则纷纷扰扰,心静不下来,何以能练功入静?

  关于闲居静处的要求,智大师认为,“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阿兰若(寺庙)之处……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寺庙)中,皆名闲居静处。”

  对于在家人来说,为了有利修习,如果居处环境安静,当然最好,如果居处环境并不那么安静,那么清晨初醒,于四周一片寂静之时进行修习,也不失为一个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好办法。总之,人是一个活体,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才好。  

  (四)息诸缘务

  世界上的诸缘杂务,纷纷扰扰,足以惑乱人心,妨碍修习入静。因此修习止观,最好断绝名利思想,省却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人来人往,不仅在经济上破费较大,就是在精神上和体力上,也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至于智大师所说:“一息治生缘务,不做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做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我们大可不必照搬,只要领会其清心寡欲、不为各种缘务困扰的精神实质就可以了。

  (五)近善知识

  佛门称有益于我修持的居士为善知识。《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妙庄严王品》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智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善知识有三”:“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有道德学问的彬彬君子,也是修习止观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呵欲第二

  所谓“呵欲”,就是呵除世间能够诳惑一切凡夫之心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佛门认为,凡欲坐禅,修习止观,非得呵除“五欲”不可,否则就难成正果。

  (一)一呵色欲

  色欲有两种:一是对修目长眉、朱唇素齿的美人儿起邪淫之念的欲;二是对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等带有种种妙色的世俗宝物起贪恋之欲。

  对于这种色欲,智大师认为,意志不强的人,就会对此“见则生爱,作诸恶业”。接着他举例道:“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罪过。”

  (二)二呵声欲

  声欲就是箜篌筝笛、丝竹金石以及男女歌唱等音乐之声。这种声欲,偶然听听,作为一种消遣,当然并非不可。可是一般百姓,如果沉湎在这种声欲里,哪还能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呢?

  为此,当年智大师举例提醒道:“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等种种因缘,知声罪过。”

  (三)三呵香欲

  所谓“香欲”,就是世间饮食馨香,男女身香,以及一切熏香等。

  佛门戒律禁严,由于香欲能够使人“闻即爱着”,所以也在呵除之例。但如果对香欲采取自然态度,不起“爱着”之念而一心恋恋,却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

  (四)四呵味欲

  佛门认为,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美味,能使世人心生染着,起不善业,所以只要填饱肚子,此等美味,也一概都在呵除之例。

  (五)五呵触欲

  触欲就是“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之欲。如果世人沉没在男女的触欲里,也是一种业障。“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

  三、弃盖第三

  “弃盖”就是舍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能使人心生欲念、覆盖善心的“五盖”。

  (一)一弃贪欲盖

  端坐修禅,如果贪欲不除,就会心生烦恼,这样就离道远了。所以对于修习止观功法的人来说,贪欲盖是必须弃除的。

  (二)二弃嗔恚盖

  坐禅时如果为某人某事心生嗔恨,又由恨生怨生恼,便就嗔恚覆心,修习不成了。所以智大师说道:“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为此,佛偈有云: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三)三弃睡眠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认为:“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熟睡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所以,修习止观功法者,除了保证生理需要的8小时睡眠外,平时亦不要作过多的昏睡,因为睡多了对身体非但没有好处,反而神昏气伤,有损健康。

  (四)四弃掉悔盖

  关于“掉悔盖”的情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竟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平时修习止观,摄心止念还不能保证把此心定下,何况一味掉散?所以“掉”为修习者大忌。

  原书又说:“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掉起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五)五弃疑盖

  疑有三种:一是疑自己资质愚钝,怕修不好止观;二是疑师长能否真有至道,能够教我;三是疑止观功法,是否确有道理。由于“以疑覆心”,所以也要弃掉。

  四、调和第四

  调和也有五种,就是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修习止观,就好比琴师弹琴先要把弦调好方可奏出妙曲一样。所以说:“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

  饮食本来是用以资身进道的,如果吃得太饱,就会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心气闭塞,坐念不安;如果吃得太少,就会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如果吃得不干净,就会心识昏迷,有损健康;如果吃了忌口发物,就会引动旧病,身体失和。所以《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二)调睡眠

  一个人平时如果眠寐过多,非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引起心地昏昧,沉没善根。所以睡眠的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自然就神气清白,念心明净,有利于栖心圣境,深入体味止观的个中三昧。

  (三)调身

  坐禅初至绳床,先要把坐处垫放安稳,使得久坐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其法如下。

  1.正脚

  坐时先要正脚。方法有“半跏坐”和“全跏”两种:“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趾)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2.解宽衣带

  正脚以后,就要解宽衣带。解宽衣带的目的是使得周身气血自然通畅,所以只要解宽到周身舒适就可以了,不必解得太宽,否则“坐时脱落”,既影响入禅,又容易导致寒气的侵袭。

  3.安手

  衣带解宽以后,还要“安手”。安手之法,主要为:“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4.正身

  安手之后,不忘正身。正身之时,先挺动身体,以及肩颈关节,务使自然调畅,然后端直身体,使“脊骨勿曲(屈)勿耸”。

  5.正头颈

  身正好后,再“正头颈”。此时端直头颈,使鼻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并和脐孔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6.口吐浊气

  头颈正好后,便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时,开口缓缓放气,不可粗急,放时让气尽量吐出,同时想象身体百脉不通之处,都随着气一起吐了出来,然后闭口,鼻纳清气,这样大概三次左右,息就基本调和好了。

  7.闭口

  浊气吐尽之后,即当闭口,闭口时“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腭”。

  8.闭眼

  口闭好后,又当“闭眼”。闭眼的目的在于断除外光,使心易于入定。

  以上调身之法,调和的标准为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奠石。假如做到了这一步,那就等于“初入禅定”了。

  (四)调息

  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其中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属于息中的“不调相”;由于守息即定,属于息中的“调相”。关于四息相的具体情况,前文《达摩面壁禅》篇中已经有所交代。#p#分页标题#e#

  调息之时,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检验调息的标准为“不涩不滑”。若果息调好了,那就气息微微,众患不生,其心易定,入于止观坐禅的“初入定时”了。

  (五)调心

  修习止观坐禅法,调心入定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又有初入、二住、三出之法。

  1.初入

  调心“初入”有两个要点:“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这里,又有沉相、浮相以及心急病相、心宽病相的说法。

  所谓“沉相”,就是坐禅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纠治沉相的办法为用意念注想鼻端,这样心里就不致昏沉了。

  所谓“浮相”,就是坐禅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纠治浮相的办法为安心向下,用意念注想脐中,如此则“制诸乱念,心即定住”。

  总而言之,以上沉相、浮相是修习止观初入定时比较易犯的两个毛病。沉相为心里昏沉,所以须用系念鼻端的办法来加以振拔;浮相为思绪飘动,故而要用系缘脐中的办法来使之沉降。

  所谓“心急病相”,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话来说,就是:“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纠正的办法,“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所谓“心宽病相”,主要为:“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纠正的办法,“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

  2.二住

  调心“二住”,就是在身、息、心“三事”过程中,发现有不调的环节,都要用心意来加以调正,从而有利于及时入定。

  调身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调息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调心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3.三出

  调心“三出”,就是修习止观坐禅入定之后,于结束出定时,先要把入定之心恢复过来,接着开口放气,依次微微松动头颈、肩臂、两足,此后又用手遍摩周身四肢,接着张开双眼,待身体渐渐恢复正常后,才可开始下地活动。如果一时匆匆出定,往往容易引起头痛心烦、关节不利等不适,不能不注意及之。

  修习止观坐禅法,还要具备五种方便法门。五种方便法门如下。

  (一)欲

  “欲”就是“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如“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等等。

  由于“欲”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所以又有“志”、“愿”、“好”、“乐”等名称。

  (二)精进

  所谓“精进”,意即坚持禁戒,舍弃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修习止观坐禅之法不废。

  (三)念

  “念”是念想,大要为“念世间为期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为此,《修习止观法要》卷上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咸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巧慧

  所谓“巧慧”,其意是要用智巧聪慧比较“世间乐”和“禅定智慧乐”两者之间的得失轻重。

  佛门认为,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所以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有漏皆苦)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所以是“得”是“重”。

  (五)一心分明

  佛经有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所以一心分明,就是要“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所以下定决心,一心修行止观坐禅之法,这样心如金刚,就不易被天魔外道沮坏了。

  这是修习止观坐禅法十意中修习“止观”的核心所在。佛书有言:“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

  (一)修止

  作为禅修性功的内容之一,其排除杂念的“修止”功法,基本有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三种。

  1.系缘守境止

  初学禅修养性的人,思想往往容易散乱,把握不住,这时就非得把心系在缘(事物)上境上以一制纷不可。正如佛经所说的那样:“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

  系缘守境止的方法有好几种,通常所用大致有系心鼻端和系心脐间两种。

  对于前者,近人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说:“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哪里来,出不见它往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

  对于后者,《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把系心所在的“脐间”改为“脐下”。蒋维乔居士说:“系心脐下——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从鼻孔、喉管笔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妄心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显然,这又是他个人的心得体会了。

  2.制心止

  关于“制心止”的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指出:“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近人蒋维乔居士则说得更为明白清楚,他说:

  前面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入手,今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3.体真止

  “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偈云: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对此,当代气功学家马济人先生的看法为:“方法是闭目反观自己的身体,而加以细心体会,则妄念止息。体是体会,真是真实。此法在前两法的基础上,只是对偶尔所起的念头用分析的方法,以体会其是否真实,这样知道了念头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虚妄不实的,全部丢开,就可自然止息。”

  (二)修观

  修习坐禅养性功法,有人心猿意马,有人易于昏沉。对付昏沉的办法,莫如“修观”。修观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对治观、正观等。

  1.对治观

  所谓“对治”,就是列举相对事物以作观照,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心观对治嗔恚;

  界分别观对治著我;

  数息观对治多寻思劳,等等。

  2.正观

  其法观照世间一切诸相(事物),都是由于因缘才生起的,然而因缘无性,“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这就使人明白“实相”无非都是铸成的幻象。一想到这里,能观之心便就自然不起了。正如经偈所说的那样: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对于修习止观坐禅法的好处和乐趣,释论偈有云: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

  淡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衲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

  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人。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以上“止观”禅法,“修止”和“修观”的作用截然不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蒋维乔居士说得更进一步:“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作散乱。散乱是心向上浮,治散乱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作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观。”

  修持者通过对“止观”的种种修持,日长时久,身心明净,由量变而渐次入于质变,可获“种种善根开发”的功德。这种“善根发相”,归纳起来,有“外善根发相”和“内善根发相”的不同。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外善根发相”,就是修持“止观”所获得的有关品德修养上的提高,诸如“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所学等善根开发”。由于这些都是“外事”,所以名为“外善根发相”。

  (二)内善根发相

  “内善根发相”为修持“止观”后所获“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以有别于“外事”的“外善根发相”。“内善根发相”有“明善根发相”、“分别邪正二种禅发相”、“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三种。其“明善根发相”又有五种不同。

  1.息道善根发相

  修持者修持“止观”,日久身心调适,妄念不生,自己感到此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其时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连自己的身心相貌也都不见。此后少则一天两天,多则一月两月,可在定中出现身心运动,产生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触”。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如若在欲界未到定地中忽然感到呼吸出入长短,遍身毛孔虚疏,即以心眼见体内三十六物,就好比开仓见到麻豆等谷类一样,此时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2.不净观善根发相

  修持者在欲界未到定地的身心虚寂状态中,可以出现三种“不净观善根发相”。《小止观》卷下说: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地,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3.慈心善根发相

  修持者修到欲界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此时内心悦乐清净,于平时生活中见到人都和颜悦色,是为“慈心善根发相”。其他如“悲喜舍心发相”,也大体与此类似。

  4.因缘观善根发相

  这是一种智慧开发、破诸执见、推寻三世无明行等因缘的禅定境界。《小止观》说: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复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5.念佛善根发相

  在欲界未到地定状态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一想到佛的这些“不可思议”,即生爱敬之心,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亦且身体轻利,自己感到功德巍巍,人所敬爱。

  所谓“魔事”,是指修习“止观”等禅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幻觉。所谓“觉知”,就是对于禅定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幻觉一定要有所了解,否则便会陷于惊慌失措的境地。

  佛书所说“魔事”,有“四魔”,甚至十种“阴魔”等。《小止观》采“四魔”之说,指出“四魔”为: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种魔“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遣之”,而其鬼神魔则又有三种。

  (一)精魅

  “精魅”有种种变化,所谓“十二时兽”,各当其时而来,来时恼惑行人,所以必须善于识别觉知。《小止观》说:

  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若于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时来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时来者,必是鸡、鸟等;若是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是亥时来者,必是猪等;子时来者,必是鼠等;丑时来者,必是牛等。

  对于这种“心理”上的“精魅”,其对治之法,就是按照“精魅”出现的不同时间直呼兽精名字而呵责之,“即当谢灭”。因为呵责可以自壮胆魄,胆魄一壮,“精魅”自然就退避三舍了。

  (二)堆剔鬼

  “堆剔鬼”其实也是坐禅坐到一定阶段常可出现的身心异常感觉,和做气功做到一定阶段所起的种种身心反应相类似。“堆剔鬼”触恼修持者的方式,“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觉知“堆剔鬼”来恼人的祛除方法,一为“阴而骂之”(心里咒骂):“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蜡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二为“诵戒”,若是出家僧尼,应诵戒本,若是在家居士,应诵“三皈”“五戒”等,如此则“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三)魔恼

  “魔恼”大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藉以恼破修持者的善心,使之引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种种烦恼,所以皆属“魔军”。三种“五尘”如下。

  1.可畏五尘

  一作违情事,名为“可畏五尘”,使人引起恐怖。《小止观》说:“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修持者)。”

  2.可爱五尘

  二作顺情事,名为“可爱五尘”,使人心有胶着。《小止观》说:“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象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著。”

  3.平等五尘

  三作非违非顺之事,名为“平等五尘”,使人心起动乱。《小止观》说:“作非违非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

  以上“魔恼”,或作种种好恶之声,或作种种香臭之气,或作种种好恶之味,或作种种苦乐之境。归纳起来,贪欲为初魔军,忧愁为第二魔军,饥渴为第三魔军,渴爱为第四魔军,睡眠为第五魔军,怖畏为第六魔军,疑悔为第七魔军,嗔恚为第八魔军,利养虚称为第九魔军,自高慢人为第十魔军,经偈有云: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其破除“魔恼”的办法,一为“修止”,二为“修观”。智大师指出: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当自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

  经过“止”、“观”两法,如“魔恼”诸军依然迟迟不去,也大可不必心生恐惧,因这时还可用“正心”之法作再一次的祛除。因为在客观上,从来也没有坐禅者因心起幻觉诸魔而真的被虎狼吃掉,也从来没有坐禅者因心起幻觉诸魔化作男女来做夫妻而真的就变成夫妻了。

  以上坐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魔事”,究其起因,多半因为心乱失定,杂念纷起,或心生惊怖,或念归贪着而起,所以《楞严经》说:“(魔事)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为此,著名佛学家陈兵总结:“坐禅者如怀有不健康的目的,心理有病症,或潜意识中压伏有病态因素,在坐禅入定的一定阶段,会不自觉地被释放发泄,或造成幻觉,或引起各种心理失调,心理变态,甚至能使人的行为失去自控,尤其是当出现有如神通、特异功能一类现象时,对人的妨害最大。佛教史料中记述过一些因此类‘魔事’丧心失命的事例。这类现象,也应引起气功修炼者的充分重视。”

  修习止观坐禅法的人,若果用心修持,一心精进,则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久久自然消除。关于止观治病之法,大体有这样两种。

  (一)用止治病法

  (1)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

  (2)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

  (3)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

  (4)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

  (二)用观治病法

  但观心想,用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气诀治病。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六气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字或者多字,然后鼻引清气,把所择之字放在唇口之中微微吐出,以耳中不闻字音为佳。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这六种气治病之法,采自道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载的“六字气诀”,在下编《道教修仙法》中还要细论,这里就从略了。

  《中论·观四谛品》偈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偈文简明地概括了中观学派因缘、空、假、中道四者的内在关系:四者之中以因缘为出发点,由此表现为空观、假观和中道。为此,《摩诃止观》卷一也说:“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在止观坐禅法中,除前文“正修行第六”所提到的对治观、正观外,空观、假观和中观,尤为修习观法的核心内容。

  (一)空观

  坐禅时心中涌现出来的种种杂念,不管这杂念想的是外界事物还是内在事物,我都把它看成由因缘暂时和合而成,本属空无自性之物。这种观法,就叫“空观”,或者叫做“真谛”、“无谛”。

  (二)假观

  坐禅止遏杂念,虽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成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然而这种“空”,又毕竟不是没有,亦即仍有假相存在,正如《法华玄义》卷二下所说的那样:“昔者慧眼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今开慧眼即见不空,不空即佛性。”所以这样一想,便就从空入假,名为“假观”,或称“俗谛”、“有谛”。

  (三)中观

  既看到物象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然而却又非空非假,即是“中空”。为此,对于中观修持,蒋维乔居士说得明白,他说:“从相对方面看来,空观是属于无的一边,假观是属于有的一边,功夫到此地方,还不算完全,应该再为精进。观空时不去执著空,观假时不去执著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作‘中观’。”在佛门中,“中观”又称“中谛”或“中道第一义谛”。

  以上止观坐禅法归纳起来,核心在于调身、调息、调心,以及入禅时的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三止”,然后再加上空观、假观、中观的“一心三观”之法,而其中尤以“一心三观”为不二法门。为此,《摩诃止观》卷一下说,此三谛(三观)“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对于修习止观坐禅来说,如果一旦忽而悟彻了“一心三观”的个中三昧,也就达到了“三谛圆融”的理想境界了。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