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怎样才能不生病

怎样才能不生病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24 22:31
中药新解看到我提倡的口号:"请依靠本能生存吧!"恐怕读者们会产生不少的疑惑。那么,就让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吧。首先,我
或风湿病的疼痛会加重(水→痛)。即"冷"、"水"、"痛"有相互关联的现象。"水太多了",就会招致"冷"或"痛"。这就是所谓的"水毒"。 
 
  众所周知:人类由于有一定的体温,体内才能进行所有的代谢活动,生命之灯才得以燃烧。因此体温下降(受寒),对生命与健康是个非常大的伤害。以后我们将会谈到,低体温是现代人的典型特征。 
 
  由于山里的气温太低,即使没有受伤,人也有可能会被冻死在冬日的深山里。如此看来,如果体温太低,人就会死亡。另外,一天中,凌晨3点至5点是体温和气温最低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死亡往往最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人体的冷热和死亡之间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 
 
  人体如果变凉,就会产生自救机制。这种机制,通过把变凉原因之一的过多水分排出体外,而使体温升高。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睡觉着凉时就会拉肚子"、"着凉感冒后,就会流鼻涕,流眼泪"、"有偏头痛的人通过呕吐(把胃液中的水分排出)使体温升高,避免疼痛"。"生病后,多睡觉、出汗,排出水分、升高体温,与疾病作斗争"。"本来体温就很低的老人,为了避免夜间死亡或病情恶化,常出现夜间尿频,排出多余水分,升高体温的现象"。这些全部都是排出多余水分、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的行为。对生命来说,水分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如果水分太多的话,就可能引起"变寒"或"疼痛"等种种伤害,进而引发这些"水的排泄现象"。对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水毒"状态,中医在2000年以前就发出了重要的警告。虽然其中不乏重复之处,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有关"水毒"的论述。
 
  1.各种疼痛 
 
  神经痛、偏头痛、风湿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与"水"和"寒凉"等原因有关。因此,泡热水澡、洗桑拿浴、温暖身体或发汗时,就能减轻疼痛。 
 
  2.过敏 
 
  西洋医学中,从过敏的原因:如螨、灰尘、牛奶、鱼肉、花粉等过敏原(过敏的原因)中寻找发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这些过敏原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并未引起过敏。这是由于过敏原不是产生过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过是过敏的诱因而已。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流眼泪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 
 
  哮喘--排出水样(清白)痰阿托匹性皮炎--出湿疹 
 
  可以发现:这些全是向体外排出水分的疾病。 
 
  可见,过敏症状可以说就是"水毒"的一种。 
 
  3.疱疹 
 
  西洋医学把口唇处出现的单纯疱疹(口炎)、沿着肋间神经或面部神经分布而发生的带状疱疹等病症的原因归咎于带状疱疹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体内排出多余水分的现象。因此,中医也认为它是"水毒"症的一种。西医认为:疱疹是由于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或身心疲劳导致免疫力低下时才发生的病症。而自然医学认为:这样的状态是身体要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升高体温,提高免疫力的状态。 
 
  4.美尼尔综合症 
 
  具有剧烈的头晕、耳鸣,当这两种症状加重后还会引起呕吐的疾病被称为"美尼尔综合症"。这是由于耳的最深处控制平衡感的内耳中的淋巴液(水分)太多,扰乱了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所致的状态。西医认为,疲劳和睡眠不足是引发美尼尔综合症的原因。如果长期处于疲劳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人的排泄能力就会下降,特别是排尿状况变坏。由此引起体内多余水分的蓄积,产生水毒状态。由此可见,内耳引起的"水毒"就是美尼尔综合症。 
 
  当然,因为是水毒,美尼尔综合症多见于大量饮茶和水等清凉饮料的人。 
 
  5.青光眼 
 
  如果清洗眼中透镜(水晶体)的眼睛房水太多,就会引起青光眼。这种疾病常发生在那些白天大量饮水、又不能充分发汗和排尿的排泄状态差的人。青光眼严重时,就会发生呕吐、眼深处疼痛甚至头痛。这也可以从"冷"、"水"、"痛"的三角关系中得到解释。 
 
  6.霉菌感染(手或脚气) 
 
  西医认为它是由称作白癣菌的霉菌引起的。霉菌只在湿气(水)重的地方产生。产生手脚癣的人一般是肆意摄取水分、爱出汗,手脚出汗(水)多的人。也就是说,出大汗(多汗症)也是"水毒"的一个症状。 
 
  7.房颤和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时,在西医中常用心电图、便携式心电图、心动超声等仪器对心脏进行彻底的检查。但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原因。 
 
  身体变凉或水毒存在时,通过呕吐、腹泻、流鼻涕、打喷嚏、发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会很快好转。但不能排泄者,体温就会上升,以处理多余的水分。 
 
  科学证明:感冒引起的发烧,体温每升高1℃,脉搏数就增加10次,代谢也更加旺盛。身体内有"寒"与"水毒"时,身体自身就会升高体温,以使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因此脉搏就会加快,这是心动过速的表现。这种脉象与正常稍有偏差时,就会产生心律不齐。 
 
  如果心脏不好,在走路、进行运动或干活时,心脏负担增加,就会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可是,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常常发生在心脏负担不存在的安静状态下。只看这点,可知心脏本身可能没什么毛病。其实,在运动和劳动时,由于体温上升,肌肉代谢消耗了水分,因而避免了心动过速。 
 
  同样,美尼尔综合症也是,在步行、运动或劳动时不会发生,但常发生在睡觉或安静时。从这些现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水毒"这件事了。   
 
  如前面所述,中医和自然医学认为:"水分"太多是有害的。因此,请大家注意,西医极力推荐的"由于血液变粘稠了,尽可能多喝水,保持血液稀释的状态。"这样的指导是带有"问号"的。 
 
  当然,如果感觉喉咙发干、口渴,想喝水时可以喝。但如果违反本能(虽然不想喝)而勉强摄入水分,这恐怕是有害的。 
 
  有位高明的国会议员,来到我开的疗养所做健康检查。他曾坚持了几年每天饮用6升水,最后却发生了脑出血。 
 
  请大家想想:当大气中的水分(湿气)多的时候,身体的"不适指数"就会上升,人们会感觉不舒服。这仅仅是体外水分增加时的情况。而体内水分增多时,当然就会有"不快=疾病"的情况发生了! 
 
  如果患有心功能不全,首先表现的是下半身水肿;胃肠、肝脏水肿,功能的下降;还可能发生肝脏充血、肺水肿等症状。如果置之不理,就有生命危险。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实际上就是利尿药,即帮助排出体内水分的药。因此,过量饮水,就会使心脏等脏器的负担增加。最近发现,"水毒"不只是中医的概念,西医中也有"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的病名。 
 
  据《南山堂医学大辞典》(第十八版)的解释:"水中毒"是指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的溶质,特别是钠相比显著增加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低钠血症,并伴有皮肤湿润、血压上升、脉搏紧张的状态。神经肌肉出现异常,产生肌肉痉挛和收缩、出现困倦或昏睡,甚至出现全身痉挛等症状。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药)的发展仅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被经常使用。最近,专家对它们的效能又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它们是降压利尿剂,即排出水分,降低血压的药。这表明高血压也是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心脏就必须使劲输送那些增多的血液,因而导致周围血管的压力增加。 
 
  同时,中医把"癫痫"称做"水癫痫"或冠以"水"来称呼。这是由于"水分过剩=水毒"是"癫痫"产生的原因。因为水会使身体变凉,当水分太多时,脑血管就会变凉、收缩,导致脑的血流不畅,从而不能发挥脑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痉挛。西医的"水中毒"症状中,也出现了"全身痉挛"这一表现,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关于水的摄取,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是在洗澡、洗桑拿浴、运动、劳动等充分发汗,利尿之后,适当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动量不大或不怎么运动时要补充水分,最好能饮用有温暖身体和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生姜汤、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而绿茶、咖啡、麦茶、清凉饮料等,会使身体变凉,降低营养成分从肠道吸收入血的作用、降低肾脏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功能,因此,最好不要饮用。 
 
  如果是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饮水,最好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生姜中的姜油酮、生姜素、姜油醇、姜油等辣味成分,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在医用一百几十种中药方剂中,差不多80%都包含了这种生姜。因此有这样的赞誉:"没有生姜,就没有中医。" 
 
  生姜汤的做法: 
 
  (1)生姜(不是鲜姜,干姜最好)。10克(拇指大小),磨碎,加入红茶粉。 
 
  (2)浇上热水,冲成满满一汤碗(约200毫升)。 
 
  (3)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时,胃里有烧灼感。也有人觉得刺激太强烈了,可以加上黑砂糖、蜂蜜等食物提味,也可以缓和刺激感。   
 
  有人"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也有人"特别喜欢吃蔬菜和水果,而不喜欢吃肉或蛋"。 
 
  一般来说,人们受营养学提倡的"摄取平衡营养"观点的影响,往往认为"不挑食、偏食,什么都吃对健康有好处"。 
 
  但是,食物的喜欢与不喜欢,是进食人的体质为预防疾病、维持健康而发出的本能的反应。因此可以说,不管喜欢与不喜欢,什么都吃,这是违反本能的行为。现在寒性体质的人喜欢吃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食物,而体质热的人,则喜欢吃凉性的食物。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容易生病。由于不正确的进食习惯造成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 
 
  实际上,中医把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分为"阳"和"阴"。"阳"指的是"热、干、明、收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阴"是指"冷、湿、暗、扩张"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对宇宙的现象来说:太阳、夏天、白天是"阳";月亮、冬天、黑夜是"阴"。 
 
  对人的体质来说,体热增高、血色好、红光满面、毛发细薄、肌肉饱满、(收缩活动)良好、总是开朗、乐观、积极地生活的人是"阳"性体质。相反,凉症的原因造成的面色恍白惨淡、毛发多、易生白发消瘦或肥胖(扩张),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人则属"阴"性体质。 
 
  下表(见29页)的1~19个项目中,在与自己相一致的地方画圈。对各个项目,每个阳性项目为(+1)分,即正1分;而阴性项目为(-1),即负1分;中性(0)点,不加不减。如此计算,判断自己的体质。 
 
  根据得出的总分,就能够知道自己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11)分以下……强阴性(-10)~(-6)分……阴性 
 
  (-5)~(+5)分……中性(+6)~(+10)分……阳性 
 
  (+11)~……强阳性 
 
  你属于哪种类型? 
 
  有的人性格上属"阳"性,而体质上属"阴"性;也有的人性格上属"阴"性而体格上属"阳"性。总的来说,应该是男性多表现为"阳"性,而几乎所有女性都属"阴"性。 
 
  如果"阳"性过盛,就容易患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欧美型肿瘤等营养过剩、热量过剩的疾病。另外,如果"阴"性过剩,就容易患低血压、贫血、胃肠疾病(胃炎、溃疡……)、过敏、类风湿等疼痛性疾病、胶原病、抑郁症等具有"阴"性特征的疾病。 
 
  不过,现代人,由于饮食生活的变化及运动不足,受空调冷气等人工环境的影响,有寒性体质(阴性的)的人更多一些。因此,多数人受"阴"性疾病的烦扰。 
 
  在吃的东西中,有具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品与使身体变凉的"阴"性食品及不属于它们中任何一种的中性食品。北方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暖身体作用(阳性食品),而南方产的食品大多具有凉体作用。 
 
  粗米、玉米、薯类、黄豆、小米、稗子等成为人类主食的食物,属不能温暖身体也不能凉体的中性食品。 
 
  阳性食品,常呈红、黑、橙-黄色: 
 
  根菜类:胡萝卜、牛蒡、生姜、莲藕。 
 
  动物性食品:红肉、蛋、奶酪、鱼贝类。 
 
  北方产:荞麦、盐。 
 
  深色的食物:红酒、红茶、黑砂糖、黑豆、日本点心(粘糕类)。 
 
  阴性食品,常呈青白或绿色: 
 
  水分多的食物(水分多的东西):水、醋、牛奶、啤酒、威士忌、可乐、果汁、绿茶。 
 
  白色的:白砂糖、化学调料(味精),化学药品。 
 
  南方产:香蕉、菠萝、橘子、柠檬、甜瓜、西红柿、黄瓜、西瓜、咖喱、咖啡、绿茶。 
 
  软的:馒头、黄油、沙拉酱。 
 
  叶菜:生菜、豆芽。 
 
  中性食品,呈黄色~浅棕色: 
 
  成为人类主食的有:粗米、大麦、薯类、玉米、豆类等。 
 
  有的人体热盛,总觉得身体发火,如果这些现象发展到极至,就可能引起脑中风或心肌梗塞。有这样"阳"性体质的人一般喜欢吃蔬菜、水果、醋、牛奶、啤酒、咖喱、咖啡、冰淇淋等能使身体变凉的阴性食品。 
 
  吃西瓜、黄瓜这样的阴性食品时,要加上盐等"阳"性食品。在西红柿汁中加入盐,也是基于平衡其阴性作用的考虑。相反,有寒症的"阴"性体质的人,喜欢吃盐气重的咸菜、瘦肉、蛋、奶酪、鱼贝类等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品"。 
 
  其实"偏食"本身,是身体要保持中性体质的最好状态、维持健康的本能反应。因此,即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也很正常(不管是否偏食,健康就行)。 
 
  毋庸置疑,野生动物全都偏食。像长颈鹿、河马、牛、马等大型哺乳动物只吃草;而狮子、老虎等动物只吃肉。 
 
  食物与体质的关系: 
 
  与人类基因有98%同源性的大猩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千克,但仅仅吃些竹根、薯类和水果。 
 
  偏食的野生动物倘能在既没有医生也没有医院的地方保持健康,而在吃平衡食品的饱食的人类世界中却有疾病蔓延,这个事实,真是太滑稽了。   
 
  常听到糖尿病人和痛风患者叹息说:"日本酒对糖尿病和痛风没好处,想喝酒的话,尽量选择威士忌和啤酒饮用。其实我本来喜欢喝日本酒的,也不得不戒了……" 
 
  但是,根据中医的阴阳理论,阴性体质的人,如果能喝一点儿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酒,而阳性体质的人如果能饮用些有凉体作用的阴性酒,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这也是本能的好恶征象的表示。 
 
  啤酒威士忌黑啤酒烧灼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白兰地日本酒绍兴酒 
 
  (烧灼:日本一种酒的名称,制酒原料分别是米、麦和山芋,统称烧灼。--译者注) 
 
  中医把麦类食物归在凉性食物一类。即有凉体、去火的性质。因此,由麦类制成的啤酒,威士忌应该有凉体的作用。葡萄属于中性食物,因此由它制成的葡萄酒白兰地是中性酒,颜色较深的红葡萄酒有温暖身体作用。 
 
  绿茶由于在南方生长,有凉体、去火作用。然而,经过加热,使之发酵,颜色由绿色变成棕色(红或黑),就变成了红茶,却呈现出阳性食品的形象。 
 
  由于日本酒由米制成,因此有温暖身体的作用。而且,烧酒和温热的威士忌、温热的日本酒或绍兴酒,由于温度增高,因而温暖身体的作用增强。 
 
  下面把各种文献中关于酒的保健功效整理如下: 
 
  ①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1996年,爱媛大学的奥田拓教授报告:日本酒的酒粕成份能增强NK细胞(攻击癌细胞的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力。 
 
  ②抑癌效果 
 
  可以推测,由于酒精具有消除紧张和疲劳、上升体温的作用,因此可以发挥其抗癌效果。秋田大学医学部的潼泽行雄名誉教授曾经发表了题为"日本酒含有的低分子量成分有抑制肿瘤形成作用"的文章,科学地证明了这一作用。 
 
  ③预防动脉硬化 
 
  酒可以增加对动脉硬化有预防作用的HDL-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称"好"胆固醇)的水平,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有溶解血栓作用的尿激酶,因而能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冠脉狭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 
 
  ④预防脑中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卢肯特副教授发表的研究结果(1998年)认为:无论哪种酒,只要保证每天1~2杯的适宜摄入量(适当的酒量),与非饮酒者相比,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将会降低49%。 
 
  ⑤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 
 
  ⑥适当饮酒,有镇静、促进睡眠的作用 
 
  酒可以抑制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消除紧张,加深睡眠,对消除疲劳有好处。 
 
  ⑦适当饮酒,能活化脑功能,预防认知障碍和脑老化(阿尔茨海默氏病) 
 
  法国的波尔多大学的奥国高左博士等人,在1997年发表的报告中称:每天饮红酒3~4杯的人,与非饮酒者相比,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率降低了1/4(即25%)。 
 
  ⑧适宜的酒量,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对糖尿病人,由于饮酒会造成热能的过多摄入,最好能控制。 
 
  关于这一点,2002年1月,日本临床内科医学学会组织了1249名会员医师,对12821名糖尿病患者的酒精摄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表示血糖控制良好状况指标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表示2~3个月的血糖的平均状况,正常值为3.5%~5.8%)值与饮酒量(换算成日本酒)的关系是:如果饮3盒以下(每盒约为1两--译者注),与非饮酒者相比,血糖控制效果明显"。 
 
  饮酒量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具体表示如下: 
 
  ①非饮酒者:7.12% 
 
  ②饮1盒以下的人:6.93% 
 
  ③饮1~3盒的人:7.03% 
 
  ④饮三盒以上的人:7.31% 
 
  另外,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神经障碍(手脚麻木,知觉低下,阳痿)与酒精摄取量的关系也呈现相同的结论。即,饮酒不到两盒的人与非饮酒者相比,发病率降低了。 
 
  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塔纳瑟斯克博士等也发表报告证明:适量饮酒,能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心肌梗塞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导致80%糖尿病患者死亡。 
 
  如此看来,适量饮酒,对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益处。酒精为"百药之长","Wineisoldman'smilk"(红葡萄酒是老人的牛奶,即最好的饮品)似乎是成立的。 
 
  古语说"喝第一杯酒,是人喝酒;喝第二杯酒是酒喝酒;喝第三杯时,就是酒吃人了。"这句话就是提醒饮酒者注意饮酒要适量。因此,重要的是时刻牢记在心"无论何时,饮酒要适量"。 
 
  适量饮酒指一天中的饮酒量应当是:日本酒两盒(2两),威士忌(加1倍水)3杯,啤酒两瓶,红葡萄酒2~3玻璃杯,兑水的烧酌3~4杯。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标准量。但是要注意,这段话并非指把这些酒加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换算成一种酒的量。具体讲就是:如果喝日本酒,不超过两盒;若饮威士忌,则不超过3杯。如果每天喝日本酒(经过换算)3盒以上,并且持续饮用的话,五年后就会变成脂肪肝,再五年后就会发生酒精性肝炎,再之后,可能转变为肝硬化。因此要特别注意。 
 
  前面①~⑧,我们提到的有关酒的各种"药效",在不同的酒类,其药效也略有不同。在下面表示的各种酒中,依种类不同,有其各自特有的保健效果。作为参考,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①烧酌:有使尿激酶产生的最高效力,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形成。 
 
  ②白葡萄酒:能够杀死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病原菌)。 
 
  ③红葡萄酒: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多酚类),能预防心肌梗塞。 
 
  ④苹果酒: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钾,能降低血压。 
 
  ⑤生啤酒:含有大量矿物元素硅,能强化骨骼。 
 
  ⑥黑啤酒:含有大麦来源的水溶性食物纤维,有良好的调理胃肠的作用。 
 
  ⑦威士忌:从贮存威士忌的酒桶木材中溶出的香气成分,可以消除由于紧张造成的脑的兴奋状态,使人镇静;促进神经递质成分GABA的功能,放松心情。另外,柠檬威士忌(兑水的威士忌中榨点柠檬汁)还是治疗感冒的良药。 
 
  ⑧日本酒: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患者经常把自己喜爱的营养品和医疗保健器具拿给我看,并常常直截了当地问我:"医生,这种营养品(或保健器具)有效吗?"这个时候,我常常这样回答:"请您自己试着用上一周或一个月,同时注意下面的几种表现,您就知道了。看看:①大便如何?②小便顺畅吗?③身体觉得发暖吗?④心情好不好? #p#分页标题#e#
 
  如果本能地感觉有好的征象,就继续使用,是吧!" 
 
  我自己,由于遵循了自己的保健方法,因此非常健康。这30年中,化学药品一回也没服用过,也没有用过任何营养保健品和保健器具。所以,关于那些东西,我并不了解。 
 
  但是,患者中也有人对我说:"吃了某某营养品之后,眼睛变好了","吃了某某保健食品之后,膝关节不疼了",等等。如果其本人实际试过,确实感到有效果,我就会尊重他的体验说:"好啊!那就继续用呗!" 
 
  但是实际上,关于营养品和营养补充剂,否定其作用的学术论文也不在少数。 
 
  美国的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4年)中就曾刊登了以下的调查结果: 
 
  把芬兰的男性吸烟者29133人(50~69岁),随机分为四组: 
 
  ①服用维生素E(每天50毫克)与β-胡萝卜(每天20毫克) 
 
  ②仅服维生素E(每天50毫克) 
 
  ③仅服β-胡萝卜(每天20毫克) 
 
  ④两种药都不服 
 
  然后,研究者对这些人跟踪调查了5~8年。 
 
  结果发现,有876人发生了肺癌;服用β-胡萝卜素组与未服用组相比,肺癌发生率增加了18%(服用维生素E组与未服用组比,结果无差异)。 
 
  同样,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03年6月14日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有关β-胡萝卜素的营养补充剂所做的8个大规模实验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下列结论:把138113人的受试者分为服用β-胡萝卜素组和非服用组,经过比较,前者与后者相比,总死亡率升高了1.07倍。即,服用β-胡萝卜素,增加死亡危险。 
 
  所有实验的β-胡萝卜素的摄取量(每日20毫克)都比我们平时通过胡萝卜、南瓜、橘子等食物的自然摄取量要大得多。试验用量大约为平时摄取量的10倍。我认为这样高的剂量是有问题的。 
 
  已经知道,胡萝卜、南瓜等黄绿色蔬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能够去除作为癌、动脉硬化、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的活性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对肌体是有好处的。 
 
  但是,即便有如此良好的作用,如果把这些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自然产物中存在的β-胡萝卜素(有用的成分)这种成分经提取、浓缩后,再给人服用,就出现了前边的实验证实的那些有害的现象。这就像喝水一样,三天不喝水就会死掉,但如果过量摄入,也会引起水毒症状。与之相似,即使对生命很重要,也不能过多摄入。应该铭记:虽然是营养品,好东西,也不能吃得太多。"欲速则不达",有时甚至有害。 
 
  人体是自然的产物。促进人体健康,治疗疾病的必要成分,最好是在自然的产物(食物)中,以自然的形态摄入。上述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常听到有人说"我喜欢洗桑拿浴。但医生说,洗桑拿浴对血压及心脏不好,所以不敢洗了。"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冬天,导致血压上升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血管的收缩,使血管变细,导致血流不畅。同时,盐分对血压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就是说,从胃肠吸收到血液中的盐分,吸附了血管周围的水分,结果造成血液中水分增加,由于心脏必须把这些多余的血液送出去,因而造成血压上升。 
 
  但是,在洗桑拿浴时,由于体表的血管扩张,出汗也很多。大家都知道:汗的成分是盐分、水分和代谢废物。造成"血管收缩"、去除"盐分"、"水分"时的桑拿浴,是导致血压上升的原因。 
 
  然而,由于温度增加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心脏输送的血液量就会增加,血压的上升也许有几分是由此产生的。但即使考虑这一点,也很难说"桑拿浴使血压上升"就一定成立。所以,尽可能在洗桑拿浴的前后测量一下血压。 
 
  我们的心脏只有一个茶杯那么大。这么大点儿的心脏,却要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停地输送血液,还要从各处把血液抽吸回来。肌肉正是帮助心脏进行这一工作的重要装置。我们行走或挥动手臂时,肌肉收缩和松弛。这时,分布在肌肉中的血管就会随着肌肉的挤压进行收缩和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这也叫作"milkingaction(挤奶效果)"。因此,洗桑拿浴或洗冷水浴,使体表和肌肉的血管扩张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就会减轻心脏的负担。 
 
  得了心功能不全,开始时往往会发生下肢肿胀、肺水肿、肝脏充血等全身水分蓄积的现象,形成了上面谈到的"水毒"状态。即心脏的力量下降(心脏缺血)时,随之水分的排泄就会降低。多余的水分如果继续在体内蓄积,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常洗桑拿浴,就可以通过发汗,排出水分,来减轻心脏负担。 
 
  鹿儿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大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从2000年4月开始,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实施桑拿浴疗法。同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内科的郑忠和教授认为:桑拿浴是一种能大大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放松身心的有效疗法,它可以起到显著的放松效果。郑教授同时指出:桑拿浴与泡热水澡不同,洗桑拿浴时,身体无须承受水的压力,仅仅得到其温热的效果。 
 
  洗桑拿浴的实际做法是:躺在60℃的桑拿浴室中,经过15分钟的温热作用,体内温度(内脏等组织的温度)上升1℃。每天一次,每周三次。这也叫做正统疗法。 
 
  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桑拿浴的温热疗法产生的效果,是"由于温热改善了末梢血管的内皮机能"(血液改善)的缘故。血压和心脏有问题的人,可以从洗60℃左右的低温桑拿浴开始,先尝试短时间桑拿浴。如果感觉很好,可以逐渐延长洗桑拿浴的时间。最长为每次15分钟,这是比较适宜的方法。 
 
  无论何时,都以本能地感觉"舒服"的程度为标准,一定把入浴时间控制在从短到长,千万不要到不能忍耐的程度。如果可能,最好先去咨询懂得桑拿浴疗法的医师,然后再做。
 
  西医一直认为"心脏病人不能做运动"。但是,在1998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思杜德(Stuard)和梅恩(Main)两位博士证实:如果心脏病患者坚持肌肉锻炼,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和疲劳(负担)就会减轻,心脏病就可以早日康复。自此以后,美国的心、肺康复协会发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要进行肌肉锻炼"。日本最近在患有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人中,增设了心脏康复训练。 
 
  在"心肌梗塞"占死亡原因第一位的欧美各国,以前的医师和患者都认识到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可是,在日本,"运动会加重心脏病负担,心脏病患者在进行运动疗法时要谨慎。"这种观点长时间占居主流。但最近,日本医学界也正在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 
 
  作为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专科医院,东京神原纪念医院开展了相应的康复疗程。此康复规程建议:由于心脏病而住过院的患者,在出院后要进行3个月的"心脏康复训练"。每周3次,运动量为:功率自行车或跑台(在运动的传送带上行走,像跑步机)每次20~30分钟。之后,再进行肌肉锻炼(使用橡皮管为辅助器械)10分钟。 
 
  那么,人们应该做多大强度的锻炼才能达到既有健身的效果,又不会引起心脏病的发作呢?最新的运动医学提出的科学的运动建议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在运动时,脉搏会加快。一般来说,从160中减去自己的年龄得到的差值(如果是50岁就是160-50=110),就是最适宜运动强度的脉搏数。运动时脉搏数如果等于这个数值,就证明你使用了自己60%左右的体力。如果在这个水平,就不会在运动中发生心脏病和脑中风。 
 
  在神原纪念医院,把运动时的脉搏数定为每分钟100~120次,这与目前的运动医学的推荐值相一致。 
 
  事实证明,由于进行了心脏康复,经常犯心绞痛的人也不太容易反复发作了,而且对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的人也很有效。这说明运动对可能的心脏病发作,有预防效果。 
 
  但是,有心脏病的人独自进行"心脏康复"终归会有些不安。在此,介绍一种与运动有同样效果的,对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可能有效的方法。 
 
  德国埃森大学的安德雷尔斯和米卡莱森博士认为:对中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手、脚的温、凉浴,有一定疗效。这种温、凉浴使上肢和下肢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通,减轻心脏的负担。特别是以从手浴到足浴的顺序进行的温、凉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与运动同样的效果。对有运动禁忌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当有效。米卡莱森博士等学者对15名有中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天进行3次从手到脚的温浴→凉浴各10分钟。6周后,发现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这就从科学上证明了:本来是日本民间的手足浴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多显著! 
 
  日式手足浴的做法: 
 
  在脸盆中倒入43℃的热水,加入一撮盐。把手(或脚)放入水中浸泡10分钟,反复进行2~3次。天冷时要防止水变凉,要不断补充热水,保持水温。 
 
  进行手浴,可以促进手、上肢、肩以及颈部的血液循环,温暖上半身,对治疗手指、肘关节、肩部的关节痛和肌肉痛都有效。 
 
  足浴也同样,能够促进下肢和腰部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膝腰痛,促进肾部血液循环,增加排尿,减轻浮肿。 
 
  脑中风、心肌梗塞是由肌肉萎缩引起的疾病 
 
  假设现在我被注射了毒物死了。如果把尸体进行解剖就会看到,毒物已经弥漫全身,只有脑没有被感染上。这是因为,在脑中,由于有血脑屏障(BBB=BloodBrainBarrier)这样的屏障存在,有毒物质很难通过。 
 
  但是,这种屏障也有不利的一面。正因为有了这种BBB装置,发生脑炎时,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生素很难到达脑部,对脑肿瘤患者给予抗癌药,也很难到达病灶,因而导致治疗效率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